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审计工作也应该懂得大数据,拥抱大数据,打破数据孤岛,使数据汇聚、交换、整合,挖掘数据产生更大的价值。
大数据发挥“引擎作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审计机关要重点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业审计工作人员人数有限,精力有限,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因此,大数据在审计中的运用迫在眉睫。目前,各级审计机关积极转变思维,积极利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大数据发挥“筛子作用”,强化审计精准度。传统审计中,大量数据交错,错综复杂,存储分散。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往往容易出现纰漏,甚至错误,而且难以发现、更正。审计机关掌握的信息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外界信息丰富繁多,而我们受自身能力、技术条件、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能够获取的信息有限,只能是管中窥豹、一隅之见,凭借经验、常识乃至主观的好恶对数据进行研判、分析,来推测事情的真相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事实上,由局部推测整体的审计方式始终是存在偏颇,其结论有可能会与事情的真实状况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得出的审计报告存在较大的失真风险,审计人员内心的压力、肩上的责任都很大。而大数据的特点是多样化数据、海量数据、实时数据,数据全面,准确性高。能够从多维度分析问题,挖掘事物之间的隐蔽联系,实现跨领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关联分析,利用多个数据相互印证。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判,能够大大提高审计的准确性,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为建设廉洁政府、俭朴政府、法治政府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大数据审计,向信息化要效率,向大数据要资源,推动审计工作逐步完成审计署提出的“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想结合转变”等六大转变要求,最终一定能建立起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审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