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动交流 > 政风行风热线 > 政风行风热线

政风行风热线

来源: 杜集区人民政府预告发布时间:2025-11-13 08:42

访谈时间2025年11月11日早上7:30—8:00

访谈嘉宾

访谈地点市人民广播电视台(市广播电视大楼西楼2楼)

主办单位 杜集区人民政府

访谈摘要11月11日,杜集区副区长吴奔飞带领高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庆松,杜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徐继友,杜集区城管局副局长郑运峰,杜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邵尉,走进新闻广播《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室,就属于杜集区人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与市民进行了热线交流。

访谈详情

主持人:关注社会热点、倾听百姓心声。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早上好,欢迎收听收看淮北人民广播电视台早间舆论监督节目“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今天是2025年11月11日杜集区人民政府上线时间。首先为您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杜集区副区长吴奔飞,高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庆松,杜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徐继友,杜集区城管局副局长郑运峰,杜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邵尉。

听众朋友,您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可以就您关注的属于杜集区人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进行咨询或者投诉,我们的两部热线电话是3026326和3884243。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们请吴区长向大家反馈一下上次上线时反映问题办理情况。有请吴区长。

一、反馈上月上线反映问题办理情况

吴区长: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观众朋友,大家早上好!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杜集区上次线上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10月11日,杜集区政府上线共接到问题反映4件,具体办理情况如下:

1、葛先生反映:高岳街道徐暨村房屋两侧被邻居拉围墙,影响其出行。

经核实,反映人葛先生邻居围墙为2012年建设,未侵占来电人土地房屋,来电人因家庭矛盾不愿从自家大门出行,所以反映其邻居影响出行。徐暨村村委会正在对来电人及其家属进行调解沟通,目前其哥哥表示留有大门让其通行。

2、张先生反映:百莲百荷景区的减速带太多,影响机动车通行。

经核实:来电人反映位置位于百莲百荷景区入口处,此处属于人车混行区域,为保障游客、行人及车辆通行安全,园区运营方安装了数条减速带同时配合设置"减速慢行"等警示标志。目前,已拆除其中两条。

3、胡女士反映:独生子女补助何时发放。

经核实:胡女士反应内容为2023年度和2024年度独生子女保健费。来电人反映情况属实,目前财政部门筹措资金,尽快发放到位

4、周先生反映:岱河矿铁道道口施工修路一直未完工,影响通行。

经核实:来电人反映问题属实,因近期雨水天气较多,不利于道路维修,区住建部门已督促项目施工单位,目前该处道路已修复完毕。

二、通报市场监管工作成效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是政务服务“极简化”改革跑出加速度。围绕“减环节、压时限、提效率”目标,全面推进企业开办“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耗时压缩至4小时以内,实现材料齐全“即来即办”。个体工商户登记推行“免预约、免排队”,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持续优化,实行简易注销登记,办理简易注销328户。免费印章动态发放机制规范运行,发放印章501枚,切实降低企业开办成本。为150余户市场主体提供“延迟”服务,解决群众“多次跑”问题。

二是“杜集易办”精准服务助力项目落地。设立“登记注册绿色通道”,配备专人对接指导,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一对一”帮办服务。今年以来,为12个重点项目提供前置介入服务,实现“落地即登记”。在涉农主体登记方面,简化核定流程,新增涉农市场主体28户,服务乡村振兴成效初显。此外,严格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要求,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企业提交承诺后即可办理登记。市场主体培育稳中有进,2025年1-9月,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922户,其中企业501户、个体工商户1420户。联合税务、人社等部门开展政策打包宣传,累计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助力新登记市场主体“稳得住、发展好”。

(二)强化质量牵引,构筑区域发展强支撑

一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标准,申请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已协助5家企业完成认证。同步推进计量管理体系建设和企业标准制定,协助申请相关激励,助力企业提升规范化运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民生计量监管筑牢“公平底线”。推行集贸市场分级分类管理,依据市场规模、经营品类、计量器具管理、诚信经营情况等因素,实施差异化监管策略。严厉打击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行为,立案查处3起。严格按照计量器具管理规定,加强民用三表监督检查,立案查处未经强制检定安装计量水表案件2起,督促相关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开展水表轮换检定,确保水表、电表、燃气表计量准确,做好群众身边小事,保障群众合法利益。

(三)激发创新赋能,知识产权成果丰硕

一是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双升。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8件,同比增长17.9%;高价值发明专利增至114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18件。搭建服务对接平台,近两年来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银企对接等活动10场次,惠及企业20余家,通过“一站式”服务、“点对点”指导,推动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应用,2025年助力30余家企业融资7.3亿元。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家,安徽瑞赛生化有限公司1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地理标志保护持续深化,5家经营户正在申请用标,实现优质知识产权成果突破。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面强化。健全政策体系,出台《杜集区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构建涵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环节的奖补机制,对发明专利授权、高价值专利培育、商标国际注册等给予资金支持,为全链条保护提供制度支撑。

完善保障机制,建立财政统筹保障制度,采取事后奖补方式,每年集中受理政策申报,由区市监局联合财政等部门审核兑现,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同时明确维权援助补贴,对胜诉案件按实际费用50%补贴,每案最高2万元。规范创造秩序,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开展专项撤销及申诉工作,非正常申请撤回率达100%,维护知识产权创造生态。开展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专项执法行动,聚焦商标侵权等突出问题,严厉查处违法行为。2025年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8件、地理标志侵权案件4件、假冒专利案件2件,办结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件,有效震慑侵权行为。推动“行政+司法+仲裁+调解”多元解决机制,完成维权援助、技术调查、案例指导等多类型任务,执法能力显著提升,获评市级优秀组织奖。

(四)严守安全底线,筑牢民生保障防护堤

一是智慧赋能,构建风险预警“前哨站”。全面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可视化智慧监管模式,扎实推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线上可视化监管,拓宽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渠道,将全区46家学校(含幼儿园)食堂全部纳入可视化监管平台,实现校园食品安全线上实时巡查、远程监管。拓展智慧监管应用场景,在药品安全领域,采用“线上监测+线下检查”双线监管,严厉查处非法购进销售药品、医保回流药品等行为,实现对辖区内81家药店和一级医疗机构药房药品贮存温湿度的远程实时监测与自动预警,构筑了药品质量安全的“源头防线”。创新构建“特种设备检验预警系统”,推动监管模式向主动服务与精准治理转变。全区300余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4082台设备已纳入预警平台,提前一个月推送预警信息到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督促使用单位按期申报检验并线上提交申报单,实现特种设备检验闭环监管。

二是全程严控,拧紧食品安全“责任链”。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聚焦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累计消除风险隐患140余处。组织实施食品专项抽检70余批次,发现并移交违法线索24条,立案查处24件,移送公安机关涉刑案件3件。创新监管方式,聚焦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原料、人员及废弃物处理等环境卫生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行动,同时持续开展“你拍我查”活动及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发现并处置问题42个次,办理当场处罚案件10件。强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检查各类学校156家次,消除风险隐患130余个次,发现并立案查处违法线索2条,组织培训2场覆盖300余人。强化技术支撑,完成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14625批次,合格率99.3%。监督抽检食品397批次,对检出的10批次不合格产品均依法进行核查处置。对涉及群众食品安全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非法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等各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从严从重打击,同时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办理一般程序食品案件41件,结案30件,依法对轻微违法行为实施免罚14件,罚没款1.5万余元。高质量开展保健食品科普宣传活动,组建5支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2个保健食品科普宣传站,开展6场次相关宣传活动,覆盖1000余人次,增强防范消费欺诈和虚假宣传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消费环境。

三是药品安全“清源行动”见实效。扎实开展药品经营环节“清源行动”,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建立“局所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监管机制。完成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全覆盖检查,累计检查200家次。重点整治网络非法购销、医保回流药品、未纳入质量体系管理等问题,坚持“以网管网”“以快治快”,按照“线上线下一致”原则,开展药械网络销售环节集中治理工作,对50家药械网络销售企业全覆盖检查。加强对疫苗、特殊药品等高风险品种的监管,开展专项检查,召开季度风险会商会议,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于风险会商全过程,梳理并立案调查风险点8个,针对风险点均已立案调查。深化“三医协同”治理,联合卫健委、医保局推进“规范药房”建设,全区19家一级医疗机构药房已全部通过验收,推动药械追溯系统应用。

四是链条治理,把好产品质量“出厂关”。围绕电动自行车、防火保温材料、动火作业以及燃气具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全链条安全整治。排查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主体,严查不符合新国标等行为,杜绝违规改装,检查销售门店40家、维修点5家,立案查处违法销售行为3起。强化源头管控、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群众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五是排查隐患,拉紧特种设备“安全弦”。组织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大考试,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覆盖99家企业共201名从业人员。开展特种设备锅炉安全专项整治,排查并督促企业停用淘汰锅炉2台。实施冷库特种设备专项排查,对未按规定检验、办理使用登记的设备等问题设备严格依法处置。截至目前,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99家,发现并督促整改隐患4处,立案查处2起,有效防范了安全事故发生。

(五)执法维权“双轮驱动”,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一是“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质扩面。制定区级监管计划,我区各部门制定了抽查事项清单及细则,建立和更新执法人员库和市场主体库。发起区级任务21个,完成20个;接收上级任务13个,完成8个,检查市场主体494家,完成检查的结果全部公开公示。

二是暖心服务,信用修复显成效。加强信用修复工作,提高市场主体对自身信用维护的认识,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对于存在轻微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将给予一定的整改期限,提供必要的指导服务,帮助其恢复良好信用记录。在政务服务大厅及基层所设立信用修复窗口,累计指导市场主体线上线下完成信用修复947条,助力企业重塑信用、轻装前行。同时开展信用修复宣传活动,明确修复条件与流程,当事人需已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纠正违法行为、并满足最短公示期。可通过线下提交申请或线上平台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即可提前停止公示相关失信信息,解除其在招标投标、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助力其重塑信用、轻装上阵。

三是重点领域执法保持高压态势。立案查处广告违法案件21起,结案15起。所办理案件中,涉及互联网广告违法案件13起,已结案12起,不予处罚案件5起。开展文身、酒吧、殡葬等领域专项行动,全面摸底排查基本情况,核查其营业执照基本情况,并建立登记台帐,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制定任务清单,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发现并办结文身违法案件1起,摸排殡葬主体81家,经营性公墓2家,公益性公墓4家。

四是价格监管实现“公示闭环”。聚焦明码标价开展专项治理,发放统一价格标签9200余份,覆盖全区殡葬用品经营户,对未规范标价的20家经营户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以及督促殡仪馆运输车辆全面公示服务价格及监督电话,整改率达100%。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0余人次,检查经营主体440余户次,立案查处价格违规行为6起,全部结案。开展居民水电气收费不规范专项行动,广泛宣传水电气价格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区、企业、商户开展政策宣讲活动,提高群众对水电气价格政策的知晓度,引导经营者自觉规范收费行为。通过查阅收费台账、合同协议、票据凭证等资料,共排查相关单位11家。发现问题9个,责令改正8个;立案1起,目前案件已经移交市市场监管局办理。

五是投诉举报处理高效畅通。杜集区市监局保持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及时处理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对未公示投诉举报电话的经营户责令改正,公示投诉举报电话。2025年12315、12345平台处理投诉举报2038件,办结率超99%,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开展网络交易巡查4800户次,合同市场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规范利用格式合同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当行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