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中长期发展规划
号: 003087762/201508-00028 信息分类: 中长期发展规划
内容分类: 发布日期: 2015-08-07
发布机构: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15-08-07
称: 杜集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十三五”发展思路
号: 词:

杜集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十三五”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5-08-07 00:0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杜集区位于淮北市东北部,总面积240平方公里。1984年建区,下辖朔里、石台、段园3个镇和高岳、矿山集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筹),1个市级工业集中区(段园),40个行政村(居),总人口35万人。杜集区是开放式村部建设的发源地、全省首批两个县(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之一、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先后荣获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区、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锐意进取,改革攻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8.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3亿元,年均增长18.5%,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85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2.5亿元增加到2013的50.8亿元,年均增长31%,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70.7亿元;财政总收入由4.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0亿元,年均增长18.6%,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5.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30.2亿元,年均增长33%,预计“十二五”末达到180亿元。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8:69.5:20.7,较之“十一五”末的10:60:30,三产比重显著下降,二产比重大幅提高。工业经济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67户,产值实现200亿元,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000元增长到22460元,年均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00增长到9800元,年均增长19.1%。2014年1-8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4亿元,同比增长18.0%;固定资产投资109.9亿元,同比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同比增长15.0%。

一、坚持转型升级,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始终把壮大实体经济、建设重大项目、提升园区功能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和方向标来抓,集中全区智慧和力量,强势推进、重点突破。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扎实开展“干部帮联企业,打造精良产业”行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户,今年1-8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9.7亿元,同比增长17.1%,工业产销率达99.3%,其中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值87.8亿元,同比增长19.8%;纺织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3%;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9亿元,同比增长22.6%,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3.4亿元,同比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4%。着力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建成运营,填补了我市中高端家居市场的空白,星洲国际城、大淮海国际城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签约建设,卧云庄园、东篱山庄分别被评为省五星级、四星级特色农家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挂牌,“段园葡萄”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区新增农村合作组织53家、家庭农场4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二是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坚持“特色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按照“做精主体、两翼齐飞”的发展思路,举全区之力打造“一体两翼”特色园区。杜集经济开发区10平方公里规划调整获批,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建成“四纵四横”园区主干路网近20公里,园区实现“五通一平”,入驻规模企业80家,先后荣获“安徽省矿山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段园工业集中区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形成10平方公里的基本框架,入驻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29家;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依托龙湖高新区优越条件,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呈现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现拥有40万纱锭、织机1500台生产规模。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年来,通过招商机制创新,累计引进项目百余个,到位资金近90亿元。主攻大项目,在招大引强中提升产业层次和提高园区档次。安徽山河矿装、安徽矿机装备、银龙三佳、正民万基等一批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已先后建成投产,红星美凯龙、长通物流建成运营。借助大企业辐射带动,积极开展配套招商,2012年至2013年,吸引中高矿机、扬帆金属等配套项目20个,合同利用资金31.31亿元,其中超亿元以上项目15个。今年1-8月份,65个重大项目累计投资71.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9.5%,新开工项目17个,重点接触了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碧桂园商业、大和重型机床等50余家企业,洽谈了螺杆桩机、联拓国际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等40余个项目,签订了投资55亿元的联拓国际广场、投资5亿元的潍重汽配、投资3.2亿元的力诺光伏电站等25个协议或意向项目,总投资额约130亿元。与天津银龙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建设“银龙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安徽分站”。

二、注重改革创新,社会活力不断增强

坚持在大局下谋划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走上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的良性轨道。一是机制创新成效初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区级统筹,完善招商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积极推进开发区共建责任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了镇(办)、部门支持开发区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行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健全农村垃圾“户集中,村收集,镇(办)转运”机制,有力促进了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进程。二是要素瓶颈实现新突破。2014年区政府注资3720万元,扶持安徽盛典和淮北兴隆融资担保公司做大做强,今年以来,累计提供贷款30余笔,担保金额1.8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抓好工矿废弃地利用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积极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全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13年,我区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牢固树立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按照精美城市建设要求,谋划启动高岳矿山集组团同城化和高铁新区产城一体化项目建设,依托城市主干道路网,完善路、水、电、气、通信等综合基础设施网,淮海东路、学院东路、东山北路、光明南路、沿山北路等建成通车,省道202北段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5900万元进行龙岱河治理,河道疏浚加固长度54公里,投资3086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加改善灌溉面积5万余亩。二是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科学规划建设南山、大庄等5个中心村,到2013年底,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334万元、统筹使用专项资金3675万元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大庄村“万米葡萄长廊”和两姜河景观工程全面竣工;南山村汉文化馆、污水管网等项目加快推进,南山美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和各级媒体的极大关注。三是生态环境全面改善。2013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森林增长工程”年度目标任务,实施东部石质山造林绿化5765亩。深入推进“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加快整治乡村环境,日平均清运垃圾130余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以上;段园镇牛眠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全区现已建成省级生态村11个,位居全市第一。

四、繁荣社会事业,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民生改善步伐,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一是社会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坚持把更多的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今年1—6月份,民生支出2.6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8%,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52亿元,26项民生工程中的23项进度位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特别扶助等4项工程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完善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机制,多元投入、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清洁工程、养老服务机构三方面的管养措施入选《淮北市民生工程建后管养经验案例》。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稳定和扩大就业,今年1-6月份新增城镇就业74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367人。圆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省级评估验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八年全市第一。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绩效年”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二是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克服城乡结合、地矿交错的不利因素,推行城乡联动、地企共建,制定出台《杜集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近20项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细化了目标任务,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区直各部门帮扶共建的良好创建格局。志愿服务、文明出行、道德讲堂、文明餐桌等公益活动持续深化,助学、助医、助困等善行义举蔚然成风,文明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信访维稳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并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目标管理优秀单位。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民主管理,荣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和“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人民群众安全感全市第一。

五、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转型困难。我区属于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经济发展亟待转型,但目前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煤炭机械加工为主,产业层次不高,受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机械行业整体下滑,工业转型压力较大。受区位条件限制,三产商贸服务业发展不足,整体经济转型困难。

二是要素保障不足。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制约突出,杜集经济开发区可用土地较少,杭淮纺织工业园已无可用土地,段园工业集中区负债短期难以化解,造成投资项目落地空间受限,我区工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不强,资金缺口大,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三是统筹发展任务艰巨。我区城乡一体化及美好乡村建设已经顺利开展,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区级政府财力小,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六、“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及基本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区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多元化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争取到“十三五”末,GDP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达26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16亿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收入实现4948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收入28000元,年均增长15%。

(一)坚持主导产业定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园区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产业承接与集聚,着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我区工业经济加速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机械制造。加快园区整合,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承载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增强集聚能力,通过产业的做大做强和招商引资,依托大项目的支撑带动,吸引专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到“十三五”末,实现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年实现工业产值700亿元,年均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家;新增国家级高新企业20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新增5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5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力争把杜集开发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机械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依托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加快纺织产业升级转型,提高高档纱线生产能力。依托启鑫精纺、宏大特种纺纱和杭淮高支纱等重点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扩大紧密纺比重,重点发展高档精梳纱线、色纺纱线、差别化纱线、纯棉和混纺高档提花面料,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巩固提高棉纺织产业优势。至“十三五”末,达到100万纱锭生产规模。食品加工。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努力拓展产业群,提升产业规模、层次、质量和效益,逐步形成以名优产品为主导、龙头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依托六和勤强等重点企业,加快完善畜禽肉制品产业链,稳步扩大肉鸭屠宰规模。

(二)提升新区服务功能,着力壮大三产经济。遵循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杜集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错位发展,以打造南部商贸中心、东部生态旅游、北部特色物流园区三大功能区为先导,大力构筑商贸服务业辐射网,从不同层面推进全区商贸三产全面发展。南部商贸中心。根据淮北市市区东扩的规划,发挥高岳、矿山集地理优势,完善配套东城新区基础设施,结合红星美凯龙、滨湖新城、龙溪水岸、瑞隆星洲国际城、南翔博雅等重大项目的谋划建设,积极承接市区及淮海路商贸产业的辐射,促进与市区商贸业的互动发展,实现同城化。依托淮海东路加快推进城市组团和总部经济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新型业态和知名商贸品牌,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淮北市商贸业的次中心。东部生态旅游。发挥生态旅游业与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充分整合利用我区东山自然生态和人文民俗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我区旅游品质,提高旅游功能,形成生态旅游基地。依托矿山集南山万亩杂果园、张院土菜餐饮一条街,东山明清时代的抱元洞、盘龙寺、迎水寺遗址,北山汉代画石像人文景观,凸显“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建设集农家乐、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和乡村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体系。将该地区建设成为淮北市民“双休日”休闲度假的后花园,沿淮都市群和徐淮宿都市圈区域性具有较高品位和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北部特色物流园区。发挥段园工业集中区毗邻徐州的区位、交通枢纽地位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加快推进大淮海国际机械城、长通物流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充分利用好段园飞地,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区乃至淮北市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物流中心框架体系,使我区初步形成淮海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结点。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以城镇化改革和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小城镇重点,以发展村镇经济为支撑,扩大试点,整体推进,努力推进村容村貌显著改观,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建设文明、和谐、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杜集成为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使杜集成为以肉鸭、杂果、蔬菜、葡萄为主导产业的城效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区农业总值达到 亿元。以“一线三带”为重点,优化布局。着力建设沿外环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发挥南部的高岳、矿山集办事处临城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观光农业示范带;壮大中部朔里、石台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建设无公害瓜菜高效农业示范带。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十三五”末,初步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积聚、功能完善、经济实力较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型小城镇。一是实施打造石台精品小城镇工程,加快中部城乡一体化步伐。落实朔里、石台两镇衔接规划,整体规划、同步建设和相向发展,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使朔里、石台两镇连为一体,努力把朔里、石台两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形成淮北市北部的一个卫星城。重点实施两镇旧城改造工程、道路衔接工程和石台镇镇区骨干路网建设工程。二是全力推进段园小城镇建设,加快北部融入徐州都市圈步伐。发挥段园战略区位优势,开展跨区域合作,将段园打造成我市经济开发的试验区和率先融入徐州都市圈的先行区。

(四)承接城市东扩及高铁新区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一是发挥高岳、矿山集城市组团的地理优势,加快龙溪水岸、滨湖新城、瑞隆星洲国际城、红星美凯龙二期、南翔博雅建康城等一批重大商贸地产项目的全面开发,同时做好周边商贸三产项目的谋划,促进与市区商贸业的互动发展,逐步形成淮北市商贸业的次中心地带,加快同城化步伐。二是推动高铁新区加快发展。随着郑徐客专联络线和坡里高铁站的建设,该地区将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地,带动周边商业贸易、交通、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十二区期间将以坡里高铁站为核心,打造“一核三轴四区”的北部新城。一核:高铁站交通枢纽核,初步规划占地1600亩,建设高铁站附属设施、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城际客运站、公交站等配套设施,通过集中设置,实现零距离换乘。三轴:以龙山北路、杨河北路和北外环路为轴,东西拓展,南北辐射。四区:打造商贸办公区、商业配套区、居住区和行政服务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务实勤政,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