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中长期发展规划
号: 003087789/202001-00013 信息分类: 中长期发展规划
内容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日期: 2020-01-08
发布机构: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0-01-08
称: 杜集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号: 词:

杜集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杜集区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0-01-08 15:1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区第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主要预期目标除地区生产总值外均达到和超过序时进度。

(一)目标完成情况

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产值119.3亿元,增长0.1%,低于目标任务6.4个百分点,若剔除去产能、背基数因素,实际增长6.3%;财政总收入完成12.1亿元,增长58.5%,高于目标任务39.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高于目标任务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高于目标任务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高于目标任务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高于目标任务0.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工作完成上级目标考核任务。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面积4.5万亩,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施工监理招投标。午季粮食总产量8.7万吨,增长2.8%。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9家,家庭农场21家,三品一标产品5个。获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获评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区。

工业经济“难中有进”。“难”是在我区主动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和关停污染项目的情况下,32家企业退出规模企业库(占全区规模企业数量的19.5%),由于去年基数较大,下拉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24.1个百分点。但从工业用电量来看,全年用电同比增长4%,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进”是经济结构逐步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1%,高于工业产值增速29.6个百分点;全年实施技术改造11项,共计总投资7亿余元,安徽矿机、科雷伯格、中芬矿机、中矿电子、扬帆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通过上马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植入新模式,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打开了国内外市场;新增国家标准化示范企业1家,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5家,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项目1项,两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高端制造、精品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进一步显现。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投资20亿元的新城吾悦广场商业综合体,投资3.5亿元的矿山集千万加新型农贸超市建成营业。持续推进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巩固提升和示范建设,建成1个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区级物流配送中心和44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不断壮大电商主体,洪光网络等36家电商企业入驻智慧电商产业园营业;恋恋轩花卉、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方特色电商企业营收不断增加。

(三)着力推进开放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发展第一要事理念,全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质量提升年”活动,大力推动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全年新开工中冶淮海、华智药业、绿地文旅小镇等项目26个,新签约淮北理工学院、淮海都市产业园等项目38个。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重大项目分级调度机制,完善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年初安排重点项目90个,年计划投资88.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03.4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16.8%,超年度计划16.8个百分点,千万加大市场、东岳雅苑等27个项目建成投产运营,绿地文旅小镇、龙溪商业、华智药业等28个项目开工建设,华源电气二期、科创大厦等8个项目备案转化。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成功举办第六届段园葡萄采摘节,组织6家企业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帮助企业申报兑现省市出口奖励、开拓国际市场补贴资金82.66万元。新增出口企业3家,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636万美元,同比增长9%。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增添新活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一窗受理、内部流转、信息互认、多证合一”模式,有效解决了“部门多次跑、材料重复交、办理时间长”等问题。企业办照实现“足不出户、一键敲定”。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表填报、数据对接、并行办结”,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实施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便利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登记。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44户,新增个体户1688户。

加快农村集体资产和“三变”改革。经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成立市场主体等阶段性工作,全面完成我区41个村的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了村级治理结构,推动了村级良性和谐发展。目前,已通过市级验收,准备迎接省级验收。

推行园区体制改革。采取“管委会+公司”架构,设立了党群工作部、招商部、经济运行部、规划建设部、社会事务部、安全环保部。理顺运作模式,整合优化开发区空间范围,将孙庄、罗里村等五村纳入开发区代管。创新运行模式,通过竞聘、选聘充实人员力量、激发工作活力。建立“薪酬+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绩效工作制和年薪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教师“无校籍管理”“区管校聘”改革工作,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障碍,完成校内竞(直)聘1974人,跨校竞聘123人,跨学段竞聘41人。采取购买服务方式为全区公办幼儿园配备专业教师和保教员180人,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安保人员119人。拟定校长职级制改革试行方案。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托管)新模式,与无锡格瑞教育及绿地集团签订三方共建绿地文旅小镇实验学校协议,拟打造以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为支撑、以高端软硬件设施条件并存的改革创新示范学校。

(五)着力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竞争优势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杜集区实施方案》《杜集区全域城镇化发展规划(2019-2025年)》《杜集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年)》编制,启动《朔西湖城市顶层设计规划》《朔西湖湖区景观规划设计》《段园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村庄布点规划编制。

重点片区加快建设。以朔西湖为核心的科创新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环湖步道主路基本建成、展示馆投入使用,顺利完成全国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现场观摩,杨河北路、湖西路、区人民医院北迁项目完成前期手续办理,开发区智慧港完成选址,淮北理工学院、朔西湖梧桐小镇成功签约。以高岳、矿山集为核心的南部次中心势头强劲,大型商贸综合体吾悦广场、矿山集智慧菜市场盛大开业,计划投资10.4亿元的恒大御景湾进行内部装修,市客运北站、全民建设活动中心已竣工,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

一体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93.5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6公里的养护提升工程。获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万元,完成改厕5115户,占任务的102%;双楼村和葛塘村被评为美丽乡村重点村、南山村被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新建朔里镇徐楼、石台镇梧南、段园镇祁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六)着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生态城市新颜值

实施森林增绿增效工程。以推进林长制工作为抓手,以创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新增造林1706亩,多目标经营绿化3000亩,栽植各类苗木160万余株,森林抚育5000亩,森林长廊2公里,义务植树80万株,四旁植树75万株,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完成东山治理区、段园祁村治理区和石台梧桐村浙安治理区环境治理任务。

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完成21个年度大气污染项目整治,其中物料堆场24个,餐饮油烟整治15个,燃煤锅炉整治完成1个,建筑工地完成6个。截至11月底,我区环境空气PM 2.5平均浓度为50.8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2.2%,PM10平均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0.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0天,全年秸秆禁烧再次时间“零火点”,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打好碧水攻坚战。建立地表水断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实现排污企业建设、生产和关闭全过程管理。建设污水管网项目14个,管网长度13公里,截流井8个,大三格化粪池加湿地5座。分季度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完成段园镇解放河、两姜河的污染治理。

扎实推进净土修复战。与各镇(街道)及重点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固废重点企业和其他敏感区域进行拉网式大排查;按照“控源头、奖举报、查输运、堵落地、严打击、重问责”的全过程管理思路。  

(七)着力深化民生共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持续强化扶贫开发能力。安排扶贫专项资金878万元,继续实施6项脱贫工程。全区建设扶贫产业化温室大棚6栋,建设标准化厂房3处。建档立卡适龄贫困儿童“两免一补”全部资助到位,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为 1966名贫困户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低保兜底贫困人口1167人次,实施危房改造14户,303户贫困户通过金融扶贫获得小额贷款分红。依据“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建立常态化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应纳尽纳、返贫即入”,杜绝漏评错评现象。加强对边缘户的管理和救助帮扶工作,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效防止边缘户陷入贫困。

千方百计稳定劳动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招聘会、开发公益性等多渠道拓展就业机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00余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3.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8.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提升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全区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累计参保人数分别为3.1万、0.95万、1.57万、0.99万、1.01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已达3.28万人。全面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筹资缴费,年底全区累计参加基本医保17.21万人,较去年增长1800人。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2.62万人次、1106.36万元,城市低保5.249万人次、2227.81万元,发放农村特困供养资金累计219.84万元,保障人数235人,临时救助241人,救助资金64.35万元。

(八)着力增加社会供给,实现社会事业大发展

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完成矿山集中心幼儿园新建工程、坡里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小区配建幼儿园1所。双龙实验小学、坡里中学和区实验初级中学改扩建室外工程投入使用。学前毛入园率92.14%,4所幼儿园被评为市级一类园,3所民办园被评为市级优秀民办园。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8.6%,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统招一中22人,省示范高中达线率43.36%,在三区中稳居第一。树人高中一本达线率74.95%,本科达线率96.87%,高居全市第二。

医疗卫生实现新保障。全面取消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工资、运转经费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全面落实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补偿、运转经费补偿等补偿政策。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与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徐州矿山医院等组建以协同服务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文化体育事业实现新提升。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并开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主体工程、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完工,区图书馆搬迁完成,新建3个全民健身苑、1个社区健身俱乐部,4个社会足球场正在全力推进。廉政大戏《碧水青莲》安徽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

风险防控得到全面加强。严格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全年有效化解到期隐性债务45亿元。我区一般债务率为 45.8%,专项债务率52.4%,均低于100%的警戒线,风险完全可控。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积极借鉴“枫桥经验”,做好信访、调解对接协同,建立司法信访联动调解机制,石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全面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公共安全大整治等行动,社会风险总体可控。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工业持续下滑等严峻形势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四个”转变,咬定目标不放松,攻坚克难求突破,高质量抓项目,大力度促转型,多举措惠民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保持“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这为我区今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积累了经验,蓄积了后劲。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性指标数据(地区生产总值)持续走低,经济发展压力持续加大,工业投资低位运行,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乏力;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短板,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20年,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复杂多变,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方面,中美经贸摩擦不断,新兴国家经济发展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再次趋弱。面对外部环境明显变化带来的压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用转型发展的确定性来有效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国内方面,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尚未完成,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一些挑战和压力。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强,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体系完善,企业发展的空间广阔,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顶住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我区方面,尽管内外部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发展压力持续增大,但一些促增长的发展要素正在集聚,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我们提供了承接转移的有利时机,机械制造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梧桐健康小镇、淮北理工学院、开发区智慧港等一些投资体量大、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重大项目即将落户我区,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随着朔西湖片区基础设施的完善、高岳南部次中心产业的集聚为下一步发展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注重稳扎稳打,加强协调配合,聚焦主要矛盾,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主要指标初步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全区面临的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条件,并与区“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省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相衔接,根据区委第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建议2020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财政总收入收入增长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

现对主要预期目标说明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考虑。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我区经济也呈现“稳中趋缓 ”的态势,需要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和着力点落实到高质量上,回归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方面,实现经济过快增长不够现实。适当降低预期增速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必然要求。二是着眼于我区相关产业支撑的考虑。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占比小,增速基本稳定在去年发展水平;服务业预期虽然较为乐观,但是体量较小,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强;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短期内难以实现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从普遍经济预期看,今年比去年经济形势略好,2019年我区GDP增幅预计在0.1%左右,今年安排确保目标增长3%是较为合理的,实现这一目标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主要考虑:一是工业利润持续走低,企业家信心不足,加之工业厂房的去库存化及标准化厂房的建设,能够拉动投资的独立选址工业项目不多。二是从项目储备看,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可行的,2020年区重点项目拟编报79项,计划投资91.5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主要考虑:一是我区生活性服务业载体建设稳步发展,现代商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新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居民消费意愿不断增强。二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但增幅有所趋缓,消费潜力、购买力提升空间有限。三是网上购物让部分消费流出。

——财政总收入增长4%。主要考虑:一是4%的增速略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速,既要能满足财政刚性支出需要,又能够保证有足够的可用财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等刚性需求。二是影响财政平稳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方面,工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新的增长点项目还难以形成稳定税源。另一方面,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仍将持续,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税收收入总体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三是去年增长过快,基数较大, 4%的增长目标压力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 ,8.6%。为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同时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左右,农村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6个百分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突出提质增效,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

推动农业融合发展。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依靠科技支撑提升种植业生产层次,全面推动“大田原”向“大游园”转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依托口子产业园东山厂区,壮大粮食加工业;依托蔬菜优势,建立标准化基地,开展蔬菜深加工;依托高策农业,打造生猪繁育生产基地;依托双楼花海、段园葡萄,开展花卉、葡萄等深加工;依托建联木业、卫家健康,发展林木加工业。不断提升产品内涵,对现有“大庄”葡萄、润丰“秋之实”黄桃、“假日阳光”果蔬等知名品牌,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培育“淼昌”水产品、“禾瑞”金丝黄菊等新品牌,引导企业创新生产工艺,研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切实提高产品档次。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技术条件成熟的生产、加工企业,着力发展农业二产、三产,借助企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引导产业融合。

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对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加大软硬件建设,积极引进一批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努力申报获批安徽省战略性产业基地。集聚优势资源,梯度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实体经济总量,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行业“小巨人”。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家、行业“小巨人 ” 2家。推动传统产业提升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全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2个,竣工投产项目8个,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套。加大创新支持力度,通过政府与市场主体协同推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新增安徽省新产品3件。加强对产业布局、产业链条全过程的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补齐配套短板,强化内部循环,推进我区主导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更加高效的产业集群体系。

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层次。全力支持新城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引进和培育一批名品商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协调推进维也纳国际酒店项目建设,打造东部城市商业服务新亮点。推进杭淮惠龙物流园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扶持、推进智慧电商产业园建设,支持矿山集千万加新型农贸超市扩规模上台阶,发挥千万加新型农超的示范效应,继续推进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智慧化、市场化水平,提升城镇品位。推动南山景区等A级景区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依托朔西湖保护与利用开发,适当划出一块区域,谋划一批活动,引入一些产业,先行发展农田经济、林下经济、夜间经济、休闲经济和体育经济,不断丰富服务业发展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规模。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借鉴学习上海、北京营商环境经验,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新一轮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依托行政服务大厅服务职能,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力争5家企业四板挂牌。放大担保倍数,实现企业直接融资3亿元,提升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效应,担保额力争超3亿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进企业进一步简易注销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完善企业简易注销制度,解决企业注销难、退出难问题,有效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潜力。

(二)突出项目建设,蓄势发展新引擎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积极研究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移政策,聚焦上海、杭州、徐州等重点城市,积极联络客商,捕捉项目信息。加强与各地商协会组织联络,围绕我区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特色、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集中抓好朔西湖环境治理、区人民医院搬迁、口子产业园二期、开发区智慧港、淮北理工学院等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华智药业、中大电缆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紧盯国家投资导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方针,深入挖掘外贸出口发展潜力,培植外贸新增长点。抓好安徽山河、中芬矿机、林光钻探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培育,鼓励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推动龙太电气、建联木业、卫家健康等企业实现出口超千万美元。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华交会等国际性重点展会,帮助企业开辟新订单、延长大订单。

优化平台载体建设。确保创新产业园一期项目交付使用。完成青春路、富强路雨污管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山河大道(腾飞路—东山北路)、富强路(紫昱路—山河大道)、青春路(富强路—东山北路)及S202(鑫武-汇众)路段5.97千米供水管网。完成山河大道北部2条35千伏供电线路建设。完善园区供热管网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做好园区绿化维护管理,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围绕项目落地,编制征收土地计划,提前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做好相山水泥粉磨站项目搬迁、淮海都市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供地工作。 

(三)突出改革创新,打造发展新亮点

着力拓展改革深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破除无效供给,推动转型升级,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优化“不见面审批(服务)”,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指数。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企业装备智能改造,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培育发展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发挥安徽省高端矿山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创新人才、推动协同创新。改造提升矿山机电装备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服务功能、服务水平等。打造“众创空间”,为企业和创客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

高层次推进区域融合。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借力上海优质资源,加快提升发展能级与品质。积极探索 “飞地经济”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主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瞄准重点区域,推进共建园区建设,着力招引一批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金融等项目,深化与上海教育、卫生、文化、人才等领域的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四)突出协调推进,促进城乡发展均衡化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0—2025年)》《朔西湖城市顶层设计规划》《朔西湖湖区景观规划设计》《段园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启动编制《杜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配套规划,全面推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杜集区实施方案》《杜集区全域城镇化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实施。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区路网。计划开工建设杨河北路、湖西路等市政道路。积极协调龙山路、东外环路、朔纵路至市区公交线路。加快棚户区拆迁改造,全面完成朔湖佳苑二期、三期、都市花园等安置房项目建设。规范推进葡萄小镇、十里香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完成3个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清淤疏浚8000米。完成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5个、重点村2个。谋划龙山北路沿线休闲观光旅游带、梧桐北路沿线新兴产业发展带和环东湖商业圈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乡要素一体化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三大”革命,完成《杜集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编制。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绿色农产品供给,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推广果蔬全程绿色防控栽培面积3.4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0.2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96亿元,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个、农民合作社1个。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加快实施农村公路31公里扩面延伸工程和18公里养护提升工程,完成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达到90%以上。完成4500户自然村厕所改造及旅游厕所改造工作,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率达80%。抓好“头雁”工程,找准瓶颈、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构建法治、自治和德治相统一的农村治理新体系。

推进朔西湖全面保护与开发。加快30.5平方公里的朔西湖片区开发。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建设路、紫昱路全面建成通车,加快绿景庭苑主体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朔西湖生态修复、区人民医院搬迁工程,推动朔西湖片区主体框架基本成型。围绕城市综合体、健康养老、物流园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产业聚集。

(五)突出环境治理,打造生态文明城市新样板

推进节能减排。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用能单位能源审计,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绿色建筑标准,鼓励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加强能源“双控”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持续推进能效提升,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强化污染治理。推动全民共治,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强化建筑扬尘治理,确保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持续改善, PM2.5年均浓度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严格落实河(湖、林)长制,加快推进城市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出界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扎实推进净土修复战,梳理核实问题突出区域,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六)突出民生供给,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聚焦富民增收发展导向,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持续推进全民就业计划,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激发创业激情,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强化精准帮扶措施,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实现老有所养。加强安置房(保障房)建设,确保全年交付安置房4000套。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落实“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年度目标,加快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实施质量提升、队伍优化、服务保障等工程,全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教育现代化实现高标准、杜集教育品牌更有影响力、群众教育获得感得到新提增。推进“健康杜集”计划,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着力打造杜集特色文化品牌。新建幼儿园四所,移交并开办小区配套幼儿园7所。做好高岳九年一贯制学校、绿地文旅小镇实验学校和区高级中学等项目建设。

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进程,确保按期投入使用。注重妇女、青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统筹做好福利、助残、慈善等工作。

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依法治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强化司法公正,推动全民守法。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搭建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一体化的平台,形成“党政主导、多元共治、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雪亮工程”和“升级版技防城”建设,努力打造“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技防体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合成维稳工作新机制,全面管控各类风险,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保持对各类犯罪的凌厉攻势,并将经济金融、食药环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打击防范提到新的高度,捂紧老百姓的“钱袋子”,守好老百姓的“餐桌子”。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十大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