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号: 003087762/201506-00016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发布日期: 2014-05-09
发布机构: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称: 杜集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号: 词:

杜集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4-05-09 00:0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4日在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杜集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徐  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形势较为复杂困难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精致淮北、美好杜集主题,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8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9835元,同比增长13.4%。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转型发展,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1.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始终把主攻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调度,分类施策,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着力以优化投资结构带动产业转型,一批牵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沃斯德机电、恒亚机械、岩拓机械建成投产;大淮海国际城、劲旋管业、腾马纺织全面建设,55个重点项目全年累计投资90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6%。同时,围绕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精心编制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为全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2.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扎实开展“干部帮联企业,打造精良产业”行动,千方百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年新增民营企业290家,个体工商户1580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总数达167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20.6%。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思苑科技获得省级软件企业认定,全区现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家,建成运营省级工程研发中心3家,在建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实现了零的突破。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荣获“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3.2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3.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按照“做精主体、两翼齐飞”的思路,提升以杜集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段园工业集中区、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为两翼的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实施杜集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工程,10平方公里规划调整获批,沿山路、紫藤北路建成通车,园区荣获“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段园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迎宾大道北段建成通车、南段全面开工建设,35千伏同杆六回路线路实现供电,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进一步凸显;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依托龙湖高新区优越条件,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呈现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东进北拓,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精美城市建设要求,谋划启动高岳矿山集组团同城化和高铁新区产城一体化项目建设,依托城市主干道路网,完善路、水、电、气、通信等综合基础设施网。学院东路、光明南路、东山北路建成通车,省道202北段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郑徐客专淮北联络线和坡里高铁站计划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杜集即将迎来“高铁时代”。白鹭栖园、东湖家园、岱河花园2519套保障房基本建成。全年征收房屋面积33万平方米,完成市政府下达20万平方米任务的165%。
  2. 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着力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建成运营,填补了我市中高端家居市场的空白;真棒超市矿山集店、石台店,苏果超市石台店相继建成营业;东山国际酒店、春昇生态园二期开工建设。注重提升农家乐产业发展水平,卧云庄园、东篱山庄分别被评为省五星级、四星级特色农家乐。
  3. 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大力推进“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开展城乡共建、地企共建,全面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重点加强社区、城市出入口等区域创建,南湖、岱河、东联社区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高岳街道办事处双楼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三)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新改观。

  1. 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南山、大庄、任庄、沈集、童台5个中心村,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334万元、统筹使用专项资金3675万元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完成道路硬化30万平方米、绿化9万平方米。大庄村立足葡萄产业,打造的“万米葡萄长廊”和两姜河景观工程全面竣工;南山休闲广场、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汉韵水街、汉文化馆等项目加快推进,具有“长寿文化”特色的南山生态休闲区建设得到省市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每日电讯、安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南山美好乡村经验做法。
  2.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挂牌,石台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大庄葡萄”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进入公示阶段,段园万亩国家级标准化葡萄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年粮食总产8.4万吨,实现“十连丰”。完成农田水利投资577万元,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增高效经济作物栽培5200亩,新增规模以上土地流转16420亩,培育市级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16家。
  3.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森林增长工程”年度目标任务,实施东部石质山造林绿化5765亩。深入推进“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加快整治乡村环境,改变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现象,全年日平均清运垃圾130余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以上,位居全市第一;段园镇牛眠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全区已建成省级生态村11个,位居全市第一。

(四)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焕发新活力

  1.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定位,强化精准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继在徐州、湖州等地成功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先后洽谈了武船机械装备制造、联拓国际广场、南翔健康城等项目,投资15亿元的口子产业园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投资5亿元的正民万基、投资3亿元的银龙三佳等一批项目先后签约立项和开工建设。全区经市认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新建规模项目19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8.8%;利用外资7157万美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2.2%。
  2.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开发区共建责任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了各镇(办)、各部门支持开发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区级统筹,建立健全签约项目建设限时制、跟踪服务问责制和项目开竣工保证金制,完善招商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行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健全农村垃圾“户集中,村收集,镇(办)转运”机制,有力促进了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进程。
  3. 有效突破瓶颈制约。进一步激活和释放民间资本潜能,加快载体建设,众帮创业园荣获“全省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称号。着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扶持安徽盛典和淮北兴隆融资担保公司做大做强,为21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1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抓好工矿废弃地利用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全年复垦土地5913亩,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1. 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坚持把更多的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累计投入1.9亿元实施26项民生工程。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稳定和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54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56人,新型农民培训2568人。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组织培训、就业3204人,建立创业实训基地25个。徐暨、南山水厂相继建成投入运营,解决3.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开工建设公租房1227套,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2.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完成3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有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卫生综合目标考核连续七年全市第一。深化开放式村部建设内涵,扎实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新管理,荣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南山村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优秀文化进万家”荣获省“江淮群星奖”,杜集腰鼓由乡土“小盆景”成长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文化的“大风景”,荣获全省第二届社区文艺调演一等奖。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成效显著。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城,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机关事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及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
  3.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完善“一联一帮一包”工作机制,带头落实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和联系群众制度,信访维稳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民主管理,荣获“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治超控违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六)坚持勤政廉政,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0件和政协委员提案65件,满意度达99%以上。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强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廉政风险防控,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扎实开展政风行风热线工作,完善投诉受理机制,强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深入推进大督查工作,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坚守公信力,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新的实践影响深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砥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其他驻区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杜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和产业层次不高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有效投资不足、生产要素短缺、发展空间受限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思想解放不足、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是制约我们加快发展的关键问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事效率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之年。我们应该看到,全球经济复苏在波动中逐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短期企稳、长期趋好,这为我们全面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支持皖北发展,我市享有中原经济区规划、智慧城市试点等多重政策叠加的优势,这为我们转型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会得到更大发挥,这为我们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全区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随着市区东进步伐的加快、高铁新区规划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口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杜集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大好机遇。我们也要理性地认识到,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存在,我国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特别是在土地控制更严、环保要求更高、人才资源竞争更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争先进位、加速崛起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深刻认识我区跨越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深刻认识跨越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矛盾中智慧应对,坚定信心不动摇,主动作为不折腾,更加积极地抢抓机遇,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

201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工作总基调,围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主线,全面实施“四化同步”战略,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扩容提质、体制机制创新、民计民生改善四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精致淮北、美好杜集建设。

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1%。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1.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用足用活国家、省、市发展工业经济的各类优惠政策,确保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制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机械制造向研发设计、集成配套延伸,加快中芬国家级浓缩机研发中心建设,支持安徽矿机、阳光机电做大做强,确保阳光管业、扬帆液压等10个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加大技改创新力度,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精、细方向转变,食品工业向食品制造、精深加工领域延伸,确保腾马纺织等全面建成投产,口子产业园部分主体工程完工;大力发展以思苑科技、惠源环保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康迪纳、瑞鼎液压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现有产业上下游配套加工能力与服务能力。
  2. 做实做优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二产与三产并进,统筹推进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完善城市消费功能,打造新型商业业态。加快以大淮海国际城、星洲国际商业广场、豪泰大酒店、春昇生态园二期为代表的品牌商贸项目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与主城区商贸服务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三产发展新格局。积极为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放大矿业设备博览城、长通物流园平台效应,加速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 做精做细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品牌优势,以“大庄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辐射带动,加快全区优质林果、设施蔬菜规模集约种植,积极实施种养殖标准化小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高岳、石台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省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10家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带动更多农产品通过市场流通和精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

(二)着力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1.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协调推进郑徐客专淮北联络线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区内主干路网纳入全市城市道路建设计划,全力协助市有关部门推进徐淮快速通道建设。加大房地产项目开发力度,加快实施高岳矿山集城市组团发展,做好生产生活性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谋划工作,积极争取市人民医院东院等纳入区内规划选址,全力打造具有生命力和成长力的东部新城。
  2.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以点带面,突出高标准建设理念,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巩固任庄、沈集、童台等5个中心村建设成果。发挥大庄葡萄产业优势,加快推进葡萄博物馆及观景台建设,筹办首届葡萄采摘文化节活动,全面提升“大庄葡萄”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依托南山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街一馆六园”,努力将南山建成以“长寿文化”为主题的区域性休闲度假养生目的地。
  3. 同步改善城乡环境。大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石质山造林4864亩、平原人工造林2500亩,让区内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助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加快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修复,统筹推进东湖和朔西湖“两湖”景区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环湖生态圈,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扎实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强化城乡同治,全面推行“五子登科”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再立新功。

(三)着力扩大改革开放,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

  1. 积极开展招商选资。紧抓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建设机遇,围绕“一主两辅”产业架构,发挥机械装备制造集群优势,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全面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的战略合作,研究分析企业发展方向和投资动态,找准切入点,优先政策支持,优先要素供应,重点跟踪联拓国际广场、阿尔法电梯、南翔健康城等意向较浓项目,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回报率高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
  2. 加快推进载体建设。注重园区的专业性和入区企业的成长性,全面推进园区转型升级,集聚优势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完善开发区综合配套功能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园区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力推进矿山机械制造向工程机械和高端机械制造转型升级,奋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段园工业集中区的“飞地”优势,加强与徐州铜山区、泉山区的对接,主动融入徐州,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加快合作共建步伐,打造智慧园区、再生资源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施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提档升级工程,完善设施配套,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纺织产业园。
  3. 努力强化要素保障。继续抓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积极争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力争全年建设用地计划指标3000亩。全面改造马庄变电所东向5条高压线路,释放更大发展空间。完善银企合作平台,发挥省、市政策扶持和担保公司作用,增强企业核心资产抵押融资能力。采取一线工作法,通过现场办公会、专题协调会、“一事一议”等形式,切实解决土地指标、环境容量、市场开拓等要素制约问题。

(四)着力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1. 大力改善民计民生。强化理财意识,优化支出结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切实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狠抓任务落实,加强民生工程实施的绩效评估。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新湖路、赵庄、东山北路安置房建成入住,开工建设高岳东庄、朔里房武楼等1500套棚户区改造项目。继续实施创业富民提升工程,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
  2.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教育内涵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实现和谐计生全覆盖。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认真做好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群众文化品牌。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大力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工作。抓好机关事务、科普、档案及地方志工作,推进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作。重视和推动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 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村(居)集体“三资”审计监督,深化“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加强煤矿和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完善特殊人群安置帮教基地、远程教育广场等载体功能,健全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

面对宏观形势新变化和区域竞争新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坚持为民执政。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做群众满意的事,不做群众反感的事。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

坚持科学理政。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坚持按规律办事,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论证、集体审定、风险评估、社会公示和问责纠错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围绕“作风精细”,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精简会议活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上,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全面提升政府效能建设。

坚持务实勤政。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不怕困难,不惧风险,不图安逸。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业的好氛围,合力凝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正能量,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坚持廉洁从政。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三公”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厉行勤俭节约,力戒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我们拼搏奋进,取得显著成就;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仍须不懈努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开拓进取,为建设精致淮北、美好杜集而努力奋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