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号: 003087762/201412-00040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其他 发布日期: 2012-12-30
发布机构: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12-12-30
称: 杜集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号: 词:

杜集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12-30 00:0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12126日在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杜集区人民政府区长  张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群策群力,共克时艰,新一届政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的一年。面对宏观政策趋紧和转型发展双重考验,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改革攻坚,奏响了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在“扮靓北大门、建设新杜集”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4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总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101.25亿元,同比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6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725元,同比增长16%,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致力于抓工业、促转型,产业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扎实开展“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有效投入不断扩大,57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安徽矿机、众城水泥熟料线建成投产,阳光机电、大淮海机械城等一批重大新建项目加快建设。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5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亿元,同比增长3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总数达151家。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完成企业技改投资10.1亿元,增长36%,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驱动作用,高度重视研发平台建设,现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位居全市前列。园区平台更加坚实。大力实施开发区升级工程,新扩面积3平方公里,紫昱路拓宽改造全面竣工,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开工建设,110千伏滂汪变电站投入运行,绿化、亮化和拆墙亮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园区形象有了新提升,10余个重大项目落户开发区,近期又荣获“安徽省矿山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称号。高起点编制段园工业集中区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亿元,淮海大道、兴国路、解放路、振兴北路建成通车,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瑞荣钢业、尚德石油等一批项目落户集中区。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与龙湖工业园联手共建轻纺园优势凸显,现已拥有30万纱锭、2000台织机生产规模。

(二)致力于抓建设、促管理,魅力新城形象日益彰显。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抢抓城市东进机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湖路、淮海东路年内建成通车,学院东路、东山北路即将竣工,省道202北段征收工作基本完成,年底之前开工建设。博和家园经济适用房全面竣工并完成申购,白鹭栖园、东湖家园、岱河花园保障房主体封顶,青年路公租房、新湖路、赵庄、圣庄安置点开工建设。预计全年征收房屋面积58万㎡,完成市政府下达30万㎡任务的193%,基本做到“零上访、零投诉、零事故”。服务功能大幅提升。着力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长通物流园建成试运营,红星美凯龙部分场馆主体完工,春昇生态园二期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生态恢复、土地流转、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塌陷区治理新模式,推动金水生态、东篱山庄等特色“农家乐”上规模、上档次。城市环境全面改善。东湖环境治理项目基本竣工,在全市实现拆迁、供地、开工三个率先,完成东部石质山造林绿化3378.8亩和长防林工程造林2000亩,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北大门”形象全面提升。

(三)致力于抓重点、促统筹,美好乡村面貌初步显现。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确定南山、任庄等5个首批建设重点,南山长寿亭和村庄整治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幼儿园、休闲广场、内河整治和排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快速推进,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初见成效;大力实施居民集中区建设,六和新村顺利入住,成功实践采煤塌陷村庄搬迁新模式,全省一流的农民文化宫及文化广场、第一个农村党建远程教育广场建成开放,陈谷陈台建成即将搬迁,孙庄、黄庄新村建成使用。三农工作再上台阶。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增规模以上土地流转1.6万亩,新增蔬菜种植2600亩,新增经果林5000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0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个,培育省级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10家,全年粮食总产8.1万吨,实现“九连增”。投资3600万元完成龙岱河治理、农村饮水、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除涝面积3万亩,农业综合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村居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切实加强,广大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文明创建成效显著。坚持把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围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深入开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设施治理活动,启动新一轮社区改造工程,推进小区物业属地化管理,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城乡共建同享的成功之路。

(四)致力于抓改革、促开放,内在发展活力充分迸发。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围绕“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坚持高位推进,强化评审招商,相继在上海、徐州、乐清等地成功举办机械、电气专题招商推介会,积极参与办好第七届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着力当好东道主,展示新形象,打好招商牌,正民磁电、扬帆机械、乾坤机械等23个项目成功签约,新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26个,提前一季度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受到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贺电嘉奖。预计全年到位内资88亿元、外资4800万美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和120%。对外交流继续深化。与韩国抱川市永中面建立友好市区,与上海温州商会、徐州机械工业联合会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推动安徽矿机与捷克斯达蒂夫集团、新立机电与澳大利亚阳光集团进行技术和资本合作,外向型经济实现长足发展。瓶颈制约有效突破。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规范运作聚鑫和金润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信贷业务,积极扶持安徽盛典和淮北兴隆融资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分别向其注资800万元,大大提升了信用等级和担保额度,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抓好工矿废弃地利用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全年复垦土地9900亩,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五)致力于抓民生、促和谐,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民计民生大为改善。坚持民生为先,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总投入1.4亿元,保障了29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新型农民培训2800人。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3件,清欠农民工工资180余万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首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面发放。新开工建设公租房800套,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9所公办中心幼儿园、21个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连续五年全市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3个、农家书屋4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20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杜集区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千人腰鼓在煤博会、食博会尽显风采、赢得赞誉。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强化。《杜集区志》印刷出版。统计调查、应急管理、机关事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

(六)致力于抓创新、促稳定,社会管理工作成效明显。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始终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开展“平安杜集”建设。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行政复议和法律援助工作成效明显。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成投入使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和开门接访工作,全区信访形势平稳趋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治超控违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城,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

(七)致力于抓服务、促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立足实际,锐意开拓,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7件、政协委员提案61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强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深入开展政务公开,积极推行网络问政。扎实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促转型”活动,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着力抓好政风行风热线工作,投诉受理机制进一步健全;认真落实纠风工作目标责任制,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砥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省、市驻区单位,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杜集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我区创业发展的投资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困难依然严峻,更需理性应对。主要表现在:土地、人才等要素和环境约束趋紧,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难度较大,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效能建设、廉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审时度势,奋勇拼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从有利情况看,宏观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推动皖北加快发展的举措更加务实,我市跻身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进入国字号战略规划,并即将进入“高铁时代”,外部环境总体有利。特别是我区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更加符合实际,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内生动力和提速效应加速释放,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阶段。从不利情况看,国内外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金融、资本、市场等领域竞争加剧,变数加大,特别是土地控制将更严、环保要求将更高,将进一步加剧我区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结构等瓶颈制约,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持续上行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将面临一系列艰巨的困难。综合分析,我们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催人,挑战逼人,前景喜人,我们务必进一步坚定信心,趋利避害,提振精气神,激发进取心,在发展中抢抓机遇,在挑战中发挥优势,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更大作为、实现加速崛起。

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1356”工程,即突出一条主线(全面转型、加速崛起、跨越发展),坚持三化战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抓好五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扩容提质、乡村美好宜居、生态文明和谐、民生民计改善),强化六项措施(招大商、建平台、树形象、优环境、活机制、重执行),奋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扎实推进美好杜集建设。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8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完成7.8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875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56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98元,增长10%。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毫不动摇地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区,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好省矿山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平台作用,推动机械制造向高端研发、集成配套等增值环节延伸,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主导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围绕省市产业导向、产业政策,积极争取扶持项目资金,有针对性发展智能机械、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始终把主攻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严格责任分工,积极推进阳光机电、沃德机电、中高煤机、启鑫龙湖纺织、天福纺织等重大新开工项目早日建成投产,红星美凯龙明年10月份全面投入运营。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总数达164户。同时,千方百计谋划争取项目,重点在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包装、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大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投资计划。全年谋划重大项目25个,总投资超百亿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认真贯彻省“三十条”、市“四十条”惠企政策,积极配合做好市委、市政府与省属企业合作发展高层座谈会达成意见的落实工作,全力帮扶实体经济,切实解决土地、资金、市场、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扶持安徽矿机、山河矿装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阳光机电、中芬矿机早日上市,筑牢工业经济的实体支撑。加快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吸纳劳动力优的中小微企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力争明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

(二)毫不动摇地推进东进北拓,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积极谋划和推进杜集政务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东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城市路网建设,确保光明南路和省道202北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新湖北路和青年路开工建设,全力争取龙山北路和徐淮快速通道纳入建设规划。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龙溪水岸三期、滨湖新城四期开工建设,新湖路安置点投入使用,东庄、圣庄、赵庄、东山北路安置点等项目主体封顶。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加快以红星美凯龙、春昇生态园二期、豪泰大酒店为代表的品牌商贸项目建设步伐。全年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1万㎡。着力提升文明形象。全面消除城区创建死角,同时,把创建触角延伸到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高标准持续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大创建工作考核问责力度,充分调动全区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淮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做出更有分量的“杜集贡献”。着力彰显生态特色。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工程,强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修复,实施生态水网改造,加快东湖景区、龙岱河景观带等水景观建设。认真落实市下达的森林增长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加大东部石质山绿化力度,完成造林2200亩、荒山绿化5800亩,以更加完善的功能、更加文明的形象、更加优美的生态,扮靓北大门,建设新杜集。

(三)毫不动摇地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提升文明和谐新生态。突出一山,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科学编制首批上报的中心村详细规划,立足各自的产业、特色、区位等优势,一村一品、突出亮点,确保南山、任庄、沈集、童台、大庄全部建成精品示范村。特别要依托以南山为代表的东部山场良好的山水、田园风光,发展生态旅游,弘扬汉谷文化,规划建设“观光采摘园”、“特色餐饮园”、“临水仿古一条街”,推进南山万亩寿桃、核桃基地建设,开发“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经营,努力将南山打造成为以“寿”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养生胜地和全市、全省美好乡村的示范点。突出两镇,推进朔里石台城镇一体化。以省道202改扩建和梧桐北路谋划修建为契机,推动朔里石台以龙河为轴,相向发展,加快启动和谐新家园和朔南居民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朔、石中心镇建设步伐,形成淮北市北部卫星城。突出两组团,推进高岳矿山集组团同城化。发挥高岳、矿山集组团的区位优势,依托淮海东路全线贯通和东山北路升级改造,加快融入主城区进程;依托东湖环境治理,改造提升生产生活环境,实现郊区向城区的华丽转身;依托红星美凯龙,发展特色三产服务业,形成与主城区错位竞争、良性互动发展格局。突出一飞地,助推段园飞地腾飞。在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同时,加大与徐州云龙湖接壤区域的高端商住、餐饮及相关服务业开发力度,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增强造血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徐州都市圈后花园,实现良性发展。突出三片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完成土地流转12000亩。扎实推进高岳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扩大朔里沈集、石台红硕2000亩设施蔬菜规模。巩固发展段园国家级万亩标准化葡萄示范区,全面提升食用菌种植和水产养殖水平。积极创建朔里沈集湖、石台红旗湖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

(四)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多元推动新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特色产业,针对矿山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战略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移趋势,完善“335”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突出上海、无锡、徐州“三点”,沪宁、甬温、京沈“三线”,积极开展商会招商、节会招商和以商引商,统筹“信息、跟踪、洽谈、签约、开工”五个环节,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密切跟踪厦工机械、开诚机器人、民扬电气及英泰工业园、温州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重点在谈项目,努力实现招商引资规模、数量、质量的同步提升。强化园区平台建设。立足开发区发展实际,进一步改革创新开发区管理与建设新模式,完善提升以杜集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段园工业集中区和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为两翼的园区互动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实施杜集经济开发区升级工程,启动开发区创服大厦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提升改造进度,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纺织园区。充分发挥段园工业集中区的“飞地”优势,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努力把段园工业集中区打造成进入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和先导区。力争明年全区工业园区建成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新入驻项目20个。

(五)毫不动摇地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满足人民幸福生活新期待。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新建公租房1300套,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力办好以长寿文化为主题的杜集区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打响杜集千人腰鼓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实施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创业富民工程,努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着力推进诚信计生建设,逐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工作。抓好机关事务、档案地方志工作,推进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作。重视和推动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巩固大走访活动成果,落实各级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回访和联系群众制度,始终保持信访稳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大力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专项整治活动,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扎实推进“平安杜集”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全区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希望。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重在善于学习。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研究十八大报告中蕴含的新政策、新机遇,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重在为民亲民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我们开展全部工作必须立足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办顺民心、惠民生的实事。我们将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全面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重在提升效能我们将继续推动服务效能大提升,全面推行公开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转变作风,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强化执行力,坚守公信力,不争论、不懈怠、不折腾,主动作为,勇于担当。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重在依法行政。我们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重在清正廉洁我们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消费,把有限资金更多地用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未来充满希望,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共杜集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定信心,拼搏创新,同心同德,砥砺前行,为实现加速崛起、建设美好杜集而努力奋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