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号: 003087762/201201-00004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发布日期: 2012-01-13
发布机构: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12-01-13
称: 杜集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号: 词:

杜集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01-13 00:0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2日在区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杜集区人民政府代区长张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加快发展取得新成就

  五年来,区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实施“三化”战略,“十一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杜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的五年。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大幅跃升。预计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4.5亿元增加到45亿元,年均增长18.6%;财政总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5.39亿元,年均增长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0.46亿元增加到1.92亿元,年均增长3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7.3亿元增加到75亿元,年均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5亿元增加到15亿元,年均增长18.8%。

  过去的五年,是杜集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的五年。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煤炭采选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着力以优化投资结构带动产业转型,一批牵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山河矿装、天象龙盟建成投产;安徽机电、众城水泥二线即将竣工;阳光机电、大淮海机械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开工。五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总数达131家,工业化率从2006年的35.8%提高到2011年的59.2%。杜集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杜集煤机”目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入园企业95家,实现产值116亿元,2010年荣获“中国矿山装备制造基地”称号;段园工业集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凸显,累计入驻企业61家,实现产值32亿元;杭淮纺织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30万纱锭、1500台织机产业规模。目前,全区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1.13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土地流转3.34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36个,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着力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矿业设备博览城、春昇生态园、石台紫金城等重点商贸服务项目建成投入运营;红星美凯龙、华松集团总部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成功签约。在全区经济总量增加3倍的情况下,三次产业比重由17.8:45.5:36.7调整为10.5:67.0:22.5。

  过去的五年,是杜集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呈现新突破的五年。抢抓城市东进机遇,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强力推进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人民路东段、东外环、淮海东路西段、方安路、梧桐北路八车道改造和子张路相继建成通车,新湖路、淮海东路东段、学院路东段全面开工,省道202北段、东山北路升级改造正式启动。商贸地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阳光小区、东方红花园、龙轩雅舍、滨湖新城一期、龙溪水岸一期等住宅小区建成入住,东湖茗居建成销售。坚持依法征收、科学征收、和谐征收,累计完成房屋征收面积150万平方米,基本做到“零上访”。东湖矿山公园建成开园,东湖湿地公园、龙岱河景观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坚持城乡联动、地矿共建,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全区城市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17.6万人。城市管理逐步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快,15平方公里东部新城大开发、大建设框架全面拉开。

  过去的五年,是杜集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城乡统筹实现新发展的五年。坚持把城乡统筹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六和新村、李洼、牛眠等15个居民集中区建成入住,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累计实现粮食总产30.58万吨,连续8年丰产丰收。完成东部荒山绿化1.7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5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1.26万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加强,村级权力运行更加民主规范。开放式村部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在全国推广。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8公里,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村村通”任务。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在全市首创农村垃圾“户集中、村收集、镇(办)转运”机制,社会化发动、专业化保洁、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初步形成,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在全市形成了“村保洁,看杜集”的良好共识。

  过去的五年,是杜集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完成企业改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改革,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高位推进招商引资,高效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节会招商,加大对外交流和推介力度,引进储备了一大批优质客商资源。积极参加中博会、徽商大会等经贸交流活动,全力协助市政府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五届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山河矿装、安徽机电、山东六和、天象龙盟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杜集,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10亿元,利用外资9850万美元。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充分释放民间发展潜能。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全面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杜集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的五年。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根本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25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6亿元,其中区级配套3351万元,惠及全区35万人民。积极实施扩大就业政策,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4450人,新增就业岗位30120个。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810元增加到176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70元增加到7150元,年均增长15%。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规模分别达到 3.5万人、3.2万人、3.2万人、1.2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8亿元。全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五年全市第一。有效解决了6.9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率先在全省以县区为单位实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校安工程”,新建、加固校舍8.3万平方米。先后建成1个国家二级文化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7个农家书屋、40个村(居)有线电视“村村通”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工作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先进。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累计专利申请量达300件,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市级技术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家,一批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博和家园经济适用房项目基本建成,东湖家园、岱河花园公租房,白鹭栖园廉租房相继开工。第二次全国农业、经济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及总规修编顺利完成。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荣获全省依法治省和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五连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区”称号。创新信访工作机制,2010年度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单位。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活动。认真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优抚工作。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联、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

  五年来,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72件、政协委员提案364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和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工作机制,权力运行更加科学规范。大力开展“一联一帮一包”活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化政务公开,开展便民服务,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行政问责,政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过去的2011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战胜了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同比增长19.2%;财政总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3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同比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0元,同比增长 16%;农民人均纯收入7150元,同比增长15%。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5项民生工程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推动了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充满挑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杜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更加凸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管理创新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少数干部精神懈怠、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总体上看,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历史时期之一。五年的发展历程,是全区人民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过程,是科学发展观在杜集深入人心、生动实践的过程。在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杜集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与杜集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区情认识,适应新变化,抢抓新机遇,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杜集特色的发展路子;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把即期发展与长远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优化环境聚集发展资源,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下大力气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速度令人振奋,发展质量令人欣喜,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更离不开区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省、市驻区单位,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杜集发展的朋友们,向在我区创业发展的投资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展望未来五年前景,奋力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

  今后五年,是杜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纵观全局,今后五年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更趋成熟。尽管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可阻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为我区转型发展创造了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支持皖北发展,正帮助淮北等市争取进入中原经济区总体规划,国家、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力度加大,为我们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开辟了广阔空间。加之,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特别是园区建设初具雏形,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已经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时期,促转型、谋发展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创新创业、大干快干的氛围更加浓厚,这些都为我们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客观分析,今后五年的发展压力和挑战依然严峻。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瓶颈制约亟待破解,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挑战不容忽视。皖北及淮海经济区各县区发展要素争夺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环比优势相对减弱,持续加速的压力不断增大。

  综合研判,今后五年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我们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实现更大跨越;错失良机,消极懈怠,我们就会停滞落后,丧失发展主动权。我们一定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负重奋进,乘势而上,再创辉煌。

  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第六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大力实施“1221”工程,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新型工业成长区,东部宜居新城区,统筹发展示范区,努力开创杜集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新局面。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比前五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比2011年翻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比2011年翻一番。切实做到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坚持做到“四个不动摇”。

  第一,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力争到2016年全区工业园区建成面积突破2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29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积极承接市区商贸产业辐射,推进城市组团和总部经济建设,以红星美凯龙项目为依托,积极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和知名商贸品牌,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努力形成与主城区互补发展的新兴商业集聚区。全力打响东山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大庄葡萄、欧集食用菌、东山核桃、朔里石台瓜菜、双楼任庄果蔬等优质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

  第二,坚持城乡统筹不动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强化科学规划理念,提升规划设计档次,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推进东城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基本建成区政务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形成功能完善的东城新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优化空间布局,南部高岳、矿山集加快融入主城区,实现同城化;中部朔里、石台以龙河为轴相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北部段园实施东向发展,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实现“飞地”经济早日腾飞。把加快居民集中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促进城乡之间道路、供水、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共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完善的流转机制,促进发展要素在城乡合理配置。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深化各项改革,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资本运作能力,建立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壮大非公经济,破除发展的各种阻力。加强招商选资,立足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努力引进一批有利于增后劲、管长远、促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加速产业层次提档升级。扩大对外合作,加强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县区交流合作,加大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探索合作共建开发区模式,最大限度地借力发展。

  第四,坚持关注民生不动摇。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权益。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探索建立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多元支撑体系,切实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确保五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放大开放式村部的功能效应,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扎实推进“平安杜集”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我们正置身于科学发展的伟大时代,肩负着跨越发展的神圣使命。展望未来,杜集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锦绣画卷需要我们精心描绘。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同心同德,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铸就杜集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新辉煌!

  三、立足2012年实际,全力开创加速崛起新局面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扎实开展“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努力实现一个突破(即:城镇化建设新突破),推动两个提升(即:园区形象提升和产业层次提升),抓好三个集中(即:工业发展向园区集中、土地利用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全面掀起新一轮“大投入、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高潮,努力“扮靓北大门,建设新杜集”。

  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完成7亿元,增长3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亿元,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增长3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增长16%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积极实施工业提升工程,以项目建设的大推进实现工业发展的大跨越,努力打造工业强区。

  以项目建设促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坚持抓开工、促在建、保投产。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实现山河矿装一期、天象龙盟一期早日达产;确保安徽机电、众城水泥二线建成投产;扎实推进阳光机电、大淮海机械城、启鑫龙湖等项目快速建设。积极谋划、储备和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力争新增规模企业23家,总量达到15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增长40%以上。

  以企业培育促转型升级。坚持扶优、扶大、扶强,认真开展“机关干部驻点帮扶企业”活动,积极支持安徽机电、山河矿装做大做强,驻点帮扶天象龙盟尽快达产,加快阳光机电、中芬矿机等优势企业上市步伐,推动安徽机电与美国久益、瑞武机械与徐工集团进行技术和资本深入合作,提升产业层次,打造行业“航空母舰”。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支持更多企业加大投资、加速扩张,培育更多骨干企业。积极探索民间资金运作模式,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作用,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以科技创新促转型升级。全面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机械制造领域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广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用足用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政策,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凝炼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在高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等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就地转化应用上有新突破。努力形成山河矿装、天象龙盟、安徽机电、阳光机电等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优势竞争力的高新专利技术和自主品牌。加快众帮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第二,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彰显东部城区新魅力。围绕实现城镇化建设新突破,加快东进步伐,以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实现新区功能的大提升,努力打造宜居新区。

  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东城新区规划设计,协调推进城市东进,积极实施杜集政务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建设,加速推进高岳、矿山集组团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全面拉开东部新城建设框架。

  着力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完成50万平方米房屋征收工作,力争淮海东路、新湖路、学院路、光明南路、开渠东路、东山北路、省道202北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超前谋划龙山北路、新湖北路、青年路等主干路网,争取早日纳入城市道路建设计划。加快商贸地产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商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以红星美凯龙为代表的品牌商贸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华松集团总部尽快落地。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龙溪水岸二期、博和家园、新湖路安置点等项目竣工,滨湖新城四期、赵庄、东山北路安置点等项目开工建设。

  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实施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修复工程,加强生态水网改造,加快推进东湖湿地公园治理工程和龙岱河景观带建设,加大东部荒山绿化力度,提升城市品位,彰显生态特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拳治理环境污染,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把东部新城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新城、和谐新城、魅力新城。

  第三,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激发开放发展新活力。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意识,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努力打造宜业新区。

  全力以赴主攻重点产业。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围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特色农业、旅游文化等重点产业,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行业协会的对接合作,密切关注世界500强,紧盯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选商选资,抓好集群配套,完善产业链条。主攻重点区域,立足长三角,拓展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东北重工业基地,加大以商引商、产业招商力度。确保全年到位内资85亿元、外资3600万美元,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19个。

  下大力气提升园区形象。坚持以规划为引领,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全面启动开发区升级工程,抓好园区提质扩容,完善金融网点、担保公司、公租住房等服务配套,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开发区主入口标志性工程,建成110KV变电站,筹建开发区创服大厦,力争省级开发区“去筹”转正,积极争创省级煤机装备优秀产品示范区和省级矿机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全力争创国家级矿机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面拉开段园工业集中区建设框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推进跨省市合作园区共建,筹划建设物流园区,打造引领杜集崛起的又一重要增长极。抓好杭淮纺织工业园提升改造工程,增强集聚功能,与龙湖工业园联手建设千亩轻纺园,形成纺纱—织造—印染—服饰配套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的纺织基地。顺势而为、全力推进徐淮交通和产业融合,超前谋划、积极融入徐淮工业走廊建设。

  千方百计抓好项目落地。梳理跟进意向项目,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加快推进落地项目,尽快把意向转化为合同,合同转化为开工,开工转化为投产达产,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达产率。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抓住工矿废弃地利用试点机遇,积极推进农村整村整治工作,切实抓好土地增减挂钩,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努力破解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力争开诚机器人、尤恩叉车等重大意向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第四,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面貌新改观。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区镇(办)一体,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惠民工程的大建设推进城乡面貌的大改善,努力打造和谐新区。

  推进城乡一体建设。完善村居布点规划,开工建设东庄、圣庄、六和新村二期等居民集中区。整合教育、卫生、广电等公共资源,加大道路、给排水、垃圾清运、网络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居民集中区功能。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全年复垦整治土地2000亩。加快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农村公路12公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涵闸、灌溉站等水利工程。解决1.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持之以恒高标准推进,进一步夯实创建硬件基础,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文明创建成果。

  创新农村发展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完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积极探索农民住房抵押贷款,努力构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十二五”末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现代精品农业,拓展农业增收空间。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朔里沈集、石台红硕、高岳双楼3个国家和省级2000亩现代标准化蔬菜园建设。连体培育以朔里沈集湖、石台红旗湖为中心的1万亩现代农业区。完善提升沿北外环4000亩设施农业带。巩固发展段园国家级万亩标准化葡萄示范区,全面提升食用菌种植和水产养殖水平。加快建设东部山场1000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东山2万亩生态经济林带,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等新兴农业产业。创建永旺肉鸭、众和商品猪等6个国家和省级标准化养殖场。推动六和勤强二期早日开工,做大做强肉鸭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完成土地流转面积5000亩,培育12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第五,强力推进民生改善,推动幸福指数新提升。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资金的大投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努力打造幸福新区。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鼓励支持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100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860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人。下大力气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失地农民参保工作,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鼓励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保障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大病救助能力。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确保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全面建成,1700套公租房基本建成、800套公租房开工建设,700套廉租房全面竣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开工建设杜集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开展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推行“在地统计”和“企业一套表”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全省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抓好《杜集区志》出版工作。加快高岳榴园公墓建设,做好石台梧桐山公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审计、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作,重视和推动妇女儿童、老龄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发展腰鼓文化,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的作用,激发群众文化活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打造杜集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打造群众的文化精神家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商业、科技、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区文化软实力。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动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杜集”,扎实推进“平安杜集”建设。大力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强化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和药械市场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案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实现执政能力新提升

  实现未来的宏伟蓝图,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作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塑造主动作为、勇争一流的政府形象。

  一要虚心学习,建设视野宽阔、胜任职责的政府。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是广大干部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将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府的要求,把学习作为使命所系、职责所需,坚持在学干结合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锤炼党性,努力做到既懂政治理论,又懂市场经济;既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熟悉履职尽责的专业知识,又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自身综合素质。

  二要用心发展,建设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政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我们将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把心思放在发展上,把本领用在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发展上,努力集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千方百计做好打基础、蓄后劲、管长远的工作,加快推进我区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要尽心尽责,建设勤政善政、勇于担当的政府。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尽责。我们将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做到在其位、尽其职、干其事,决不因挫折而退、不为艰辛而弃、不为名利所扰,积极营造“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工作环境,敢担风险,敢作决断,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奋力开拓政府工作新局面。

  四要全心为民,建设服务社会、人民满意的政府。为民执政是政府的神圣职责,为民谋利是广大干部的光荣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把权力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奉献,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求为第一需要,更加关注群众的冷暖、呼声和意愿,切实把亲民、爱民、为民的理念体现在工作上、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为民解忧,为民谋利,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要清心自律,建设风清气正、公信公正的政府。清心明志,无欲则刚。我们将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慎微、慎独,做到清心自律、严守规矩、谨慎行事。继续完善和落实廉政制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不折不扣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断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了解政府、监督行政,树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建设文明富裕的新杜集,前景无限美好;顺应35万人民的新期待,责任尤为重大。让我们在中共杜集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区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扮靓北大门,建设新杜集,全面开创杜集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