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工作报告
号: 003087762/201105-00005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分类: 发布日期: 2011-05-17
发布机构: 杜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称: 杜集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号: 词:

杜集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5-17 00:00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区八届人大六次会议

材 料 之 十 八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7日在区八届人大六次会议上)

  杜集区人民政府区长张信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统筹发展,实现“十一五”综合实力新提升

  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最快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总收入4.2亿元,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增长4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增长10%。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开放式村部工作经验全国推广,杜集经济开发区荣获“中国矿山装备制造基地”称号。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加强科学调度,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总产值70亿元,同比增长6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总数达141家。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煤炭采选三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累计实现产值46亿元。强化项目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安徽山河一期正式投产,龙盟环保纸一期建成试产,安徽机电、金石天然焦、窦庄矿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启鑫精纺规模扩大至10万纱锭。深化企业服务,企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协助31家企业办理权证,增强企业核心资产抵押融资能力;充分发挥1000万元机械制造业发展周转资金调节作用,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矛盾;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行业产销两旺,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以上。继续抓好园区建设,工业发展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启动杜集经济开发区升级工程,完成北扩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面积达5平方公里;段园工业集中区一期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四纵四横”道路建设正在实施;官庄科教园、朔里众邦创业园二期、石台万源工业园及与市龙湖工业园联手打造的千亩轻纺园正在规划建设。

  (二)东部新城建设加快。坚持规划引领,集约建设,积极配合市建投集团实施12个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覆盖面达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7.6万人,城市化率达52%。滨湖新城一期、龙溪水岸一期12万平方米商住房竣工;淮海东路西段、人民路东段和东外环建成通车;方安路、麒麟大道、梧桐路及子张南路新建、改建工程快速推进;新湖路、淮海东路等拆迁全面完成,全年累计完成拆迁面积31.2万平方米,实现有情拆迁、和谐拆迁。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谐城管效应进一步放大,拆除违章建筑2.6万平方米。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完成东部荒山绿化9242亩。扎实推进重点商贸项目建设,春昇生态园试运营,紫金城商贸市场项目一期竣工交付使用,金水生态园进展顺利。

  (三)城乡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年实施重点项目72个,组织编制杜集区村庄布点规划,开工建设居民集中区10个,六和新村一期、牛眠、李洼、黄庄东任台等居民集中区项目即将建成,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积极支持煤矿企业发展,全年集中搬迁了2005年以来签约的14个自然村,一年干了5年的活。新建15个开放式村部,除搬迁村外全部建成。“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扎实开展。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产量4.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7年增产。建成高岳、石台两个农民创业园,新建规模养殖小区14个,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土地上房屋确权登记工作,实现土地复垦1800亩。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560人。

  (四)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兑现,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个,新增规模土地流转面积3500亩。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先后在绍兴、徐州、永康、昆山等地举办招商推介会,积极协办2010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全年利用内资70亿元,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50%,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市认定投资30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18个。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万美元,增幅全市第一。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85户、个体工商户565户。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工程全面完成。落实惠民资金8478万元,其中区级配套738万元。8个标准化卫生服务站、2个乡镇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1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个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32个校安工程加固项目全部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10.96万人,参合率达99.5%。解决1.3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新型农民培训4030人,农民工技能培训2919人。全区享受城乡低保25000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415万元,五保供养资金124.5万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新增就业岗位7949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50人。全面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积极做好护校护园安保工作。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全民国防教育更加深入,国防动员取得新成绩。环保、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科技、残疾人、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

  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全年办理38件人大代表建议、64件政协委员提案。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政府工作流程,政府效能进一步提升。政务信息基本实现共享。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过去的五年,道路充满艰辛,成就令人自豪。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过去的五年,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2.2亿元增加到3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26亿元增加到4.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亿元增加到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0元增加到5800元。

  过去的五年,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19:46.5:34.5调整为10:60:30。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十五”末的20户增加到141户,总产值达到70亿元。机械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纺织业总产能达到30万纱锭。

  过去的五年,城区建设实现新突破。东渡苑、阳光小区、东方红花园、矿业设备博览城及城市骨干路网等一批重大商贸地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成使用;高岳、矿山集地区城市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由13.1万人增加到17.6万人。东向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东部新城初具雏形。

  过去的五年,城乡统筹达到新水平。高岳办事处、石台镇和段园镇被市政府列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延伸,“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六和新村、李洼等一批居民集中区建成或正在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过去的五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企业改制全部完成,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改革平稳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行。组建东兴投资公司,规划建设“一体两翼”投资平台。累计引进区外资金154亿元人民币。

  过去的五年,和谐社会呈现新面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明显提升,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改革创新,用创新的思路把握工作主动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用实实在在的措施造福人民群众。也正是有了这些共识,才能在非常时期取得非常业绩。

  各位代表!“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在杜集30年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行业和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和政法干警,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位老同志,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杜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抚今追昔,杜集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杜集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杜集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提升了杜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推进“三化战略”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区经济总量不大,龙头企业不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土地和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亟待突破,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执行力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加速发展,实现“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突破

  各位代表,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具备有利的条件。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国际后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皖北支持力度,市辖三区一县被纳入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等政策叠加效应日益凸现。从自身条件看:一方面,我区快速发展仍面临土地、资金等瓶颈因素制约;另一方面,随着市区东扩,我区近一半面积被划入城市规划区,市委、市政府把段园工业集中区纳入重点扶持行列,使我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杜集已经进入跨越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速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步入了竞相提升互动并进的快车道。特别是全区上下精神振奋,奋力崛起已成共识,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我们相信,只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自我加压,奋力赶超,永不懈怠,就一定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打造一个基地(煤机产业基地),建设两个中心(杜集政务中心、高岳商贸中心),推进三化进程(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敢想、敢干、快干”,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成长区、东部宜居新城区、城乡发展示范区。

  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5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增长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招商是硬任务”的理念,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实现大投入、大发展。

  突出重点招商。主攻重点产业,围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抓好配套,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同时谋划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主攻重点企业,瞄准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研究其投资方向,选准项目,确定专人对接引进。主攻重点区域,面向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选派干部开展挂职招商。确保全年到位内资70亿元人民币,外资3600万美元,完成2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建设任务。

  狠抓项目落地。围绕开工、在建、签约及在谈项目,加大跟踪推进力度,尽快把意向转化为合同,把合同转化为开工,把开工转化为投产,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重点做好大淮海机械城、汽车城等一批重大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工作。督促落实休闲旅游、井下智能机器人、矿用胶管等意向较浓的项目尽快签约。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完善项目星级制度。

  优化招商环境。用足用好国家、省、市优惠政策,强化政策导向,为招商引资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提升全程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项目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合理配置土地等要素资源,以优质服务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坚持工业强区战略,进一步完善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实现工业大发展。

  强化载体建设。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新增园区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力争成为省级开发区;从经济发展要素方面积极支持段园工业集中区增容扩区,做大总量,使之成为全区加速崛起的又一个增长极;增强杭淮现代纺织工业园集聚功能,实现与龙湖工业园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继续抓好众邦二期、万源和科教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集聚产业。

  主攻重大项目。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坚持抓开工、促在建、保投产。全年组织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个,完成投资23亿元。实施区镇(办)领导联动挂钩,加大服务力度,实现安徽山河一期批量生产,确保龙盟环保纸一期全面投产,力争安徽机电建成投产,抓好众城水泥二线、淮矿相山预制管桩项目试生产,争取大淮海机械城尽早开工建设,推动阳光机电、宏大30万纱锭等项目落地开工。深度谋划,积极研究,储备和推出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

  做大现有企业。大力培育现有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选择部分科技含量高,产品利润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重点扶持。鼓励企业通过吸引外部战略投资者增资入股,实现快速扩张壮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培育山河矿装、淮北大金等重点企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0个。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工艺技术,创新发展机械制造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业,全面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做好银企对接,充分发挥专项周转资金作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三)强力推进城市建设。抓住城市东扩机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城市大建设实现新区功能的大提升。

  推进路网建设。积极谋划建设龙山北路、新湖北路、杨河南路、青年路和学苑路,构筑连接城市快速通道;协调推进新湖路、淮海东路及萧淮路改造等项目进度,加快方安路、子张南路建设,力争尽快通车。

  加快城镇建设。南部以高岳为中心,进一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全力推进杜集政务中心东迁、商贸中心规划建设,开工建设东方新城、赵庄新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争取尽快启动东渡苑二期建设;确保望湖新城一期、滨湖新城、龙溪水岸二期35万平方米商住房和安置房主体竣工,加快实现同城化。中部朔里、石台以龙河为轴相向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打造成淮北市的卫星城。北部段园迎接徐州辐射,东向发展,打造徐州后花园。切实抓好城市拆迁工作,全年计划完成拆迁面积50万平方米。

  活跃商贸三产。完善东城新区基础设施,积极承接市区商贸产业辐射,促进与市区商贸业互动发展。依托淮海东路的开通,推进城市组团和总部经济建设,引入新型业态和知名商贸品牌,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努力形成淮北市商贸业的次中心。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力争春昇生态园二期、东篱山庄等项目建成投入运营,积极推进矿业设备博览城四期建设进度。

  强化文明创建。按照新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加快东山绿化进程,开展东湖湿地治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配合有关单位治理龙河、岱河。继续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同创共建文明城”活动,整治城区卫生环境,规范公共场所秩序,健全文明行为守则,提升公共文明指数。加强社区建设,厂、矿、镇(办)加大投入,协调合作推进创建工作,努力提升城市“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水平。加大农村创建力度,提升农村创建水平。发挥城乡居民的创建主体作用,深化拓展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带动、科学考核、动态管理等手段,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机制,为淮北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四)强力推进城乡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开展小麦单产千斤创建活动,建设5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争取率先建成2个小麦高产千斤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壮大北外环沿线蔬菜产业带,新建节能温室200栋,新增优质蔬菜种植面积1500亩,新增食用菌栽培面积10万平方米。加强和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52万元工程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积极实施东部沿山旅游观光农业。继续落实养殖业发展优惠政策,抓好1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支持绿苑集团兼并、联合,做大做强。落实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全年规模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500亩。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培育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

  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城乡一体、地矿共建”工作。继续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落实改水改厕工作。大力防治各类污染,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快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推进居民集中区建设。结合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推广采煤塌陷搬迁、集镇改造、空心村整治、建设征地搬迁、并村自建等模式,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村庄整治和居民集中区建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居民集中区社区化管理。重点开展4500亩整村整地工作,开工建设六和新村二期、高岳东庄、朔里陈谷陈台等居民集中区,力争年底主体竣工。

  (五)强力推进民生改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100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0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00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保障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大病救助能力。建成高岳、矿山集2个综合文化站。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经济适用房3.92万平方米主体建成,加快700套廉租房建设进度。

  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编辑出版《杜集区志》。完成12个村环境重点整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切实加强国防动员工作。重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强社会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探索社区管理,组织好第八届村民委员会和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并全面实施,提升“法治杜集”创建水平。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巩固提升平安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强化责任落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优化服务,实现政府自身建设新加强

  面对发展的重任,肩负人民的重托,我们将倍加珍惜跨越发展的宝贵机遇,担当起奋力崛起的历史使命,志存高远,永不懈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大有作为的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解放思想,创新施政。提高创新能力,政府自身必须走在创新的前列,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与时俱进,永恒规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推进思想大解放、真解放,才能实现大跨越、大发展。我们将借鉴苏北经验,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最困难的地方寻找出路,从最关键的环节取得突破。少说不知道,多提建设性意见;少说没法办,多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工作方式方法的大创新推动各项工作的大开展,使创新成为推动政府工作的动力源泉。

  忠诚履职,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坚持依法行政。

  真抓实干,务实从政。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弘扬责任文化,强化责任意识,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一联一帮一包”工作,重点工作马上办、现场办、变通办,高标准地开展好每一项工作。厘清政府部门职能,严格行政审批权限,减少办事环节和时限,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落实工作倒逼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不断激发工作内生动力。建立督查考核奖惩机制,严格实行末位提醒、诫勉谈话、黄牌警告、问责追究和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即时即奖、年底重奖”奖励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执行力,各项工作全市争一流,皖北争上游。

  廉洁自律,从严治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土地征迁、工程建设和政府招标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大力加强纠风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厉行节约,压缩行政支出,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杜集已跨上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处在奋力崛起、加速发展的重要关口,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今年和“十二五”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淮北市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实现杜集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