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 新闻发布 >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号: 003088087/202209-00002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及其他发布实录
内容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日期: 2022-09-14
发布机构: 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生成日期: 2022-09-14
称: 【新闻发布会】杜集区公共文化提质增效
号: 词:

【新闻发布会】杜集区公共文化提质增效

来源: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2-09-14 08:38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发布会主题

杜集区公共文化提质增效

二、发布会时间

2022年9月13日(星期二)

三、发布会地点

杜集区文旅体局会议室

四、发布人

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苗红

五、发布单位

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参会人员: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苗红,淮北广电网、淮北广播电视台、淮北日报社

六、新闻发布会议程

(一)通报解读《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二)答记者问

发布内容:

主持人:尊敬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向大家介绍杜集区公共文化提质增效、解读《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淮北广电网、淮北广播电视台、淮北日报社,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下面请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苗红为大家汇报介绍杜集区公共文化提质增效、解读《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对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杜集区公共文化提质增效和《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通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现代化美好杜集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部达标,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加深入;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手段更加丰富;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公共文化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强场馆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质增效

1.加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加强和规范区、镇(街、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制定《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明确三级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标准,规范服务内容,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品质,建立健全实施细则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服务流程,明确权责关系,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真落地、全覆盖、见实效。

2.优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型空间。实施以空间美化、功能优化、服务优质和运营优异为重点内容的设计与打造,加快推进城市阅读空间、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建设,以文化创新赋能城市空间重塑,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到2025年,全区18个城市社区全部完成城市阅读空间建设。

(二)丰富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提质增效

1.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惠民服务效能。深入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鼓励开展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和夜间服务。推动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面向不同文化社群、不同年龄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加强面向残障人的文化服务,不断提升文化惠民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2.提升群众文化品牌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时代主题和国家大事,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打造群众文化服务品牌。不断扩大“两省三地段园葡萄文化节”“杜集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全域旅游季”“未成年人文化艺术普及”等惠民文化品牌的覆盖范围,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3.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农家书屋等服务质量。鼓励基层探索建设镇(村)史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等文化场馆,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节日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化工作,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大影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4.完善购买文化服务机制。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采购服务、委托实施、资助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快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

(三)加强数字化建设,促进场馆数字服务提质增效

1.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充分利用行政村(社区)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拓宽公共文化传输渠道,提高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电子阅览设备的利用率,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数字文化服务。

2.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运营水平。鼓励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拓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服务应用场景和渠道,丰富数字服务内涵和外延,探索数字群艺表演、数字阅读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所的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协调机制。各镇(街道、开发区)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办法》《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推动任务落地落实。要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机制。要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纳入各级政府预算,保障当地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建立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并平稳运行。加强对公共文化资金的预算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监督,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联合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全周期跟踪问效,全面保证公共文化类资金的专款专用,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文化人才。各镇(街道、开发区)综合文化站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本村(社区)“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鼓励“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分级分类培训,联合区委党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训,重点培育一批致力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人才。

(四)加强督查指导,务求取得实效。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强化督导检查,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区文旅体局建立工作督导机制,对公共文化场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开展常态化检查、督导,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典型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的积极参与,衷心地希望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杜集文化旅游体育工作,更多地宣传报道我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区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的影响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