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及重点民生领域 > 公共文化体育 > 体系建设
号: 003088087/202205-00019 信息分类: 体系建设
内容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日期: 2023-01-16
发布机构: 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生成日期: 2023-01-16
称: 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号: 词:

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来源: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3-01-16 09:36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实现全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公共发〔2021〕21号),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现代化美好杜集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部达标,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加深入;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手段更加丰富;文化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公共文化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强场馆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质增效

1.加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加强和规范区、镇(街、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制定《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明确三级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标准,规范服务内容,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品质,建立健全实施细则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服务流程,明确权责关系,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真落地、全覆盖、见实效。

2.优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型空间。实施以空间美化、功能优化、服务优质和运营优异为重点内容的设计与打造,加快推进城市阅读空间、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建设,以文化创新赋能城市空间重塑,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到2025年,全区18个城市社区全部完成城市阅读空间建设。

(二)丰富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提质增效

1.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惠民服务效能。深入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鼓励开展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和夜间服务。推动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面向不同文化社群、不同年龄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加强面向残障人的文化服务,不断提升文化惠民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2.提升群众文化品牌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时代主题和国家大事,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打造群众文化服务品牌。不断扩大“两省三地段园葡萄文化节”“杜集区群众文化艺术节”“全域旅游季”“未成年人文化艺术普及”等惠民文化品牌的覆盖范围,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3.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农家书屋等服务质量。鼓励基层探索建设镇(村)史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等文化场馆,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节日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化工作,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大影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4.完善购买文化服务机制。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采购服务、委托实施、资助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快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

(三)加强数字化建设,促进场馆数字服务提质增效

1.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充分利用行政村(社区)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拓宽公共文化传输渠道,提高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电子阅览设备的利用率,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数字文化服务。

2.提高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运营水平。鼓励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拓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服务应用场景和渠道,丰富数字服务内涵和外延,探索数字群艺表演、数字阅读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所的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协调机制。各镇(街道、开发区)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办法》《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推动任务落地落实。要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机制。要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纳入各级政府预算,保障当地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建立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并平稳运行。加强对公共文化资金的预算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监督,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联合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全周期跟踪问效,全面保证公共文化类资金的专款专用,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文化人才。各镇(街道、开发区)综合文化站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本村(社区)“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鼓励“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分级分类培训,联合区委党校,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训,重点培育一批致力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人才。

(四)加强督查指导,务求取得实效。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强化督导检查,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区文旅体局建立工作督导机制,对公共文化场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开展常态化检查、督导,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典型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

 

附件: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

 

 

 

 

 

 

 

 

 

 

 

 

 

 

 

杜集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

内容

标准

场馆建 

图书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阅览坐席数240个以上,人均文献馆藏量达1册(件),年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0.013册(件),读者用计算机终端数量45台以上,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率100%以上,自建数字资源总量10TB以上。员工数量达到每2万服务人口配备1名员工,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70%以上,中级职称员工占比50%以上。年财政拨款130万元以上。具备数字服务能力,服务大厅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触摸设备、数字视频展示设备,提供电子图书报刊阅读等服务,建设网站、网页,微信平台等,免费提供网上阅读服务。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

文化馆馆舍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馆内醒目位置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具备数字服务能力,服务大厅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触摸设备、数字视频展示设备,提供文化服务指引,建设网站、网页,微信平台等,免费提供网数字化服务类型4种以上。人均财政投入1.2万元,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75%以上,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业务人员总数比例50%以上。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符合国家二级馆标准。

南山汉文化博物馆

1. 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合理,按要求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系统和安全防范措施;消防责任明确,管理制度完善,配备消防设施设备,保卫人员能够熟练、规范操作消防设备;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公共安全制度健全,应急预案规范;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标志醒目,应急照明设备完好。

2. 藏品总量300件/套以上,有藏品数据库。有规范的藏品征集组织与制度,对征集的藏品进行鉴定,征集经费使用合理。藏品管理制度健全,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资料完整,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藏品档案记录规范。藏品保养制度和措施健全,效果较好。库房管理制度健全,库房设施、设备基本适应藏品存放环境要求,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藏品存放规范。库房重点部位能控制温湿度,采光照明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库房整洁,空气无异味。

3.展厅环境整洁,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珍贵文物展品的保存环境基本达标。基本陈列主题明确,展览设计较好表达陈列主题;具有基本陈列动态调整机制,展品组织较合理,文字说明准确。有较高素质、稳定的讲解员队伍;有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科学、准确、生动的讲解词;定期进行义务讲解;有针对未成年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

综合文化站:站舍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以上,且独立使用,安装文化站智能监测设备;设有多功能厅、辅导培训、图书阅览和电子阅览室,每个活动室不少于30平方米,设有宣传橱窗、栏15米以上;演出、阅览、培训、展览、体育健身五类器材设备齐全,站办图书室藏书4000册以上,订阅报刊4种以上,开展文化活动经费不低于 10 万元(含免费开放资金)。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七个一”建设标准:即有1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广场、一个9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一个长10米、宽5米、高0.8米的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含一套音响和部分乐器)、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选址要求人口相对集中、群众便利,具备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在显著位置设置“XX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标识牌,设立免费开放时间和活动项目服务公示牌。 

农家书屋:面积20平方米以上,图书2500册、2000种以上,报刊3种以上,数字资源产品100册(张)以上,配备书橱不少于8组,并配备桌椅等基本阅览设施。 

城市阅读空间: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其中出版物、阅读、活动占地50平方米以上;配备图书、报刊、音像电子、数字出版物,其中图书5000册以上,配置少儿出版物不少于总藏量的20%,年更新出版物不少于总藏量20%;配置消防系统、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书籍、高清网络监控摄像头等智能化电子设备,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配置冷暖空调、图书报刊架、阅览桌椅工作台、电脑、饮水机、急救箱等配套设备。

文化惠民服务点利用自然村内闲置房屋或采购集装箱房加以改造完善,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提供电视、空调、坐椅和图书报纸展示柜等必要设施。

服务内 

 

图书馆: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并全部免费提供,开馆时间每周56小时以上。年服务到馆人次10万以上,年新增持证读者500张以上,年外借册次12万册次以上,年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20场次以上、进基层及志愿活动场次18场以上,群众满意度调查500人以上,安徽文化云监测设备在线率95%以上;区图书馆从业人员年均教育培训100学时以上。

文化馆:

1.免费开放及馆内常设服务项目8项以上,开放时间不少于每周56小时。区文化馆提供全民艺术普及业务门类不少于6种。年均服务到馆人次7万人以上,年均开展展览、演出等活动22次以上,规模活动(单场参加人数含线上不少于800人次)3次以上,进基层及志愿活动18场以上,群众满意度调查500人以上,服务满意度90%以上,安徽文化云监测设备在线率95%以上,从业人员每年参加线上线下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面向符合条件的国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统一采购,每年为每个行政村送正规演出不少于1场,全区30场以上“送戏下乡”活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3.为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1场数字电影,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60%。为中小学生观看优秀影片提供保障服务,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2次优秀影片。

南山汉文化博物馆:

1.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长300天以上;基本陈列免费开放,日常免费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外部引导标识设置比较合理,清楚、美观;设有观众咨询服务场所,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博物馆导览等基本信息资料内容丰富,制作较好,并免费为观众提供;设有免费物品寄存处和纪念品、文创产品销售服务设施等;厕所等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维护清洁及时,并与环境相协调;提供藏品代为保管、养护及咨询等公众服务项目。

2.年均服务到馆人次10万人以上,年免费接待青少年观众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20%以上,年均开展临展活动3次以上,年均开展社教活动10次以上,进基层及志愿活动18场以上,群众满意度调查500人以上,安徽文化云监测设备在线率95%以上,从业人员每年参加线上线下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综合文化站:每周免费开放服务时间42小时以上,常设免费活动项目4个以上;每年举办综合性大型文化活动6次以上,举办单项性文体活动12次以上,举办讲座、培训16次以上,举办展览2次以上,举办非遗活动2次以上,每年文化下村活动不少于 6 次,每年向安徽文化云平台绩效评价系统上传活动视频不少于6条,站办文体团队6支以上;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 3 人,专职人员应具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知识技能,应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正常开展,每年参加线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无重大安全和责任事故。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提供全民艺术普及常设免费项目门类不少于1种;每年至少开展12次文体活动、6次培训活动和至少开展1次特色活动,活动要有方案、有图文记录、有宣传信息,每年向安徽文化云平台绩效评价系统上传活动视频2条以上;至少配备1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每年参加线上线下业务培训次数时间不少于3天。

农家书屋:设置专兼职人员管理书屋,建立岗位责任制,借阅开放时间每周5天以上,借阅记录填写完整清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文化活动,每年4次以上,每年更新出版物60种以上。按要求接入安徽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开通数字阅读,数字农家书屋开门率不低于85%。

城市阅读空间:按照平等、免费、开放、共享和便利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一定质量的阅读活动(年度常态化阅读活动不少于12场次)、有一定效益的阅读服务(读者满意度在90%以上)、有一定流量的读者(平均每天到场读者50人以上)、服务人口在0.5-2万,服务半径在1-1.5KM;适度配备专兼职服务人员,应掌握图书管理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阅览设备。鼓励有条件的阅读空间,设立创客空间、数字体验区、亲子活动区,有针对性性地向视力、听力残疾人提供盲文出版物、有声读物、视频读物等阅读资源。

文化惠民服务点:采用免费开放的方式,由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镇(街道)开发区综合文化站提供优秀节目视频、图书、报纸,并适时开展各类普法、科普和文化等宣传培训教育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