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杜集区乡村振兴局) > 政策法规 > 部门文件
号: 003088028/202203-00028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内容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日期: 2022-03-31
发布机构: 杜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杜集区乡村振兴局) 生成日期: 2022-03-31
称: 杜集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 有效性: 有效
号: 淮杜发【2022】3号 词:

杜集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

来源:杜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杜集区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2-03-31 08:42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精神,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实施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以下简称“两强一增”行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亩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全面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动我区乡村振兴,助力安徽向农业强省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4.8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0760元/亩,较2020年翻一番,发展优质专用粮食6.8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农民收入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科技强农

(一)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科技特派员发展到30名以上,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农水局、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杜集分局,排名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引导产学研一体联动和“一盘棋”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深化与高校、大院大所合作,引导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选派专家、组建科技研发团队,建立新型复合型蔬菜示范基地及示范推广新模式,研发先进科技成果。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的专家工作站,建设集蔬菜、花卉示范标准化生产、科普教育研学旅游于一体的蔬菜、花卉研学教育基地。(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发改委、区农水局、淮北市天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强化镇(街道)、开发区农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动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90人。(责任单位:区农水局)

(二)实施种业强区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我区种业振兴,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6份。实施种业创新攻关,加强良种联合攻关,扶强壮大种业企业。(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

(三)实施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把杜集区位、特色、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优势,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发展优质专用粮食6.8万亩,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稳步推进设施蔬菜建设,加快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达82%。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7万亩,产量5.3万吨。(责任单位:区农水局)持续打造“淮优”农产品,培育有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3个。完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21个以上。(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市场监管局)

(四)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以粮食、畜禽、果蔬产业为抓手,发挥农产品加工“接一连三”的作用,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落实省部合作框架协议,加快“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以上。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攻克食品预处理、分离提取、减损增效等技术瓶颈。围绕口子产业园区、“三大湖”小麦、玉米、大豆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围绕段园葡萄、南山核桃、石台苹果等特色果蔬和畜禽水产等鲜活产品,重点发展贮藏保鲜、清选分级、包装和冷链运销等业态,实现减损增效;围绕肉食、果蔬等初级农产品,积极发展发酵、压榨、灌制、干制、腌制等初加工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围绕葡萄、黄桃、核桃、苹果、蔬菜等特色果蔬,大力发展净菜配送、罐装食品、果蔬汁粉、果蔬脆片、果酱等精深加工业态;聚焦生猪、牛羊、渔业等特色畜禽水产品,积极向熟食和菜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等精深加工环节拓展。在秸秆、畜禽粪污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4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区农水局)

(五)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打造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样板。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96。推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全区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5%。(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 93%以上。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回收率达85%以上。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业生物安全、兽药安全使用和土壤污染治理水平。(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六)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抢占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制高点。推进高岳数字乡村试点镇建设,积极参加全省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农水局)以蔬菜、水果、畜禽标准园为重点,建设数字农业工厂2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个。(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数据局)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村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推动电子商务与乡村产业加速融合,力争2025年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亿元。(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农水局)配合市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和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建设。

四、机械强农

(一)实施农机装备产业壮大行动。通过培育和引进,壮大我区农机装备产业,进一步提升我区农机产品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区农水局)

(二)实施农机研制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1项。加强与中国农机院及其他企业或科研单位对接,推进小型移栽机农机装备研发。积极加入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组织开展对接等活动。(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农水局)支持适应淮北平原地区主粮生产的大型、智能、稳定性强的农机装备研制,支持适应养殖业、果蔬产业发展的农机装备研制。(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农水局)

(三)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大力推广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30%。(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财政局)巩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打造小麦、玉米、大豆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加快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农机装备应用。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区农水局)

(四)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加强统筹规划布局,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以淮北市天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依托,实现农业乡镇全覆盖。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加快机械换人进程。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15名、农机手200名。(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人社局)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责任单位:区农水局)

(五)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优化耕地功能空间布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强化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改善耕地碎片化,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0.35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累计4.65万亩。持续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四个结合”探索创新。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责任单位:区农水局)深化“田长制”改革,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杜集分局、区农水局)

(六)实施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积极融入长三角,根据长三角市场需求,打造农产品批发市场、集配中心、产地市场,配备预冷加工、冷藏保鲜等冷链设施,打造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圈。以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设施15个、库容1.514万立方米。(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发改委,区商务局等)

五、增加农民收入

(一)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区人社局)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支持段园葡萄、高岳蔬菜、南山沿线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农水局)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开发公益性岗位400个。探索将吸纳低收入群体就业数量和工资额度作为企业用地和享受一定财政补贴的必要条件,协助企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困难就业人员稳定就业。(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二)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的村达91%。结合试点经验,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责任单位:区农水局)探索成立村社合一的乡村振兴公司,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100%,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收益。(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农水局)力争全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翻一番。

(三)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立足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和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升级,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全区培育家庭农场27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在15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8个。(责任单位:区农水局)

(四)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施农民工质量就业提升工程。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150人次,推动农民工质量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责任单位:区人社局)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工留得住、能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住建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应急局、区医保局、区残联)加大农业支持补贴力度,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农水局、区发改委)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实施。区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制定4年行动计划和2022年工作落实方案。在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设立“两强一增”专项工作推进组,承担日常工作,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和定期督查、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强“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编制招商地图,分区域、分类型、分行业,精准招商、定向落地。加强项目跟进调度,积极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建设,设施化生产,组织化经营,智慧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农水局)

(三)加强用地保障。新编区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用地,按照“进出平衡”确实需要补充的,由区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杜集分局)种植业项目用地面积的5%、养殖业项目用地面积的15%,可直接用于辅助设施建设。对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办理。

(四)加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切实形成对“两强一增”行动的投入合力。(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农水局)加大以区级为单位资金整合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区土地出让收入市级补助区级部分扣除土地出让成本后的10%以上用于农业农村。(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农水局)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奖补。(责任单位:区税务局、区财政局)发挥“裕农通”(安徽)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农水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单列涉农贷款增量预期,推动涉农贷款增速与各项贷款增速之间差距收窄,逐步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五)加强考核督导。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督查激励事项、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责任单位:区委农办、区农水局、区乡村振兴局)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指标调查统计试点。(责任单位:区统计局、区农水局)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的“赛马”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区农水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杜集分局、区财政局)

杜集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docx

杜集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pdf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