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解读】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苗红解读《杜集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4年)》

2024-01-24 11:40来源:杜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2年8月19日,杜集区人民政府以淮杜发〔2022〕8号文号印发《杜集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实施方案》由区文旅体局起草,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对促进我区旅游事业发展,加开推进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您介绍一下《实施计划》的起草背景?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厅〔2022〕10号)《淮北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淮北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淮旅发〔2022〕1号)文件精神,结合杜集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问:制定的意义和考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激发消费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加强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把乡村旅游规模做大、产品做精、环境做美、产业做强、品牌做响,推动文旅发展“思路”转化为增收致富“出路”,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实现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走上“致富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营造山水人村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旅游新画卷。

问:研判和起草过程?

征求意见情况:2022年6月29日,《杜集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向区发改委、财政局、农水局等18家单位征求意见,7月15日,《杜集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再次向各镇(街道)开发区征求意见,均回复无意见。

合法性审查情况:2022年7月19日,经区司法局合法性审查,《杜集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符合政策法律规定。

公平竞争审查情况:2022年7月28日,经区市场局公平竞争审查,《杜集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未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政策规定。

8月19日,根据征求意见建议,最终形成并正式印发。

问:工作目标?

到 2024 年,全区乡村旅游业态产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产业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全区乡村旅游接待达150万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乡村旅游收入达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农产品等购物消费1.2亿元,带动就业突破0.3万人。

问:主要任务?

在持续推进县、乡、村、点“四级联建”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市下达我区乡村旅游“421”行动目标任务。到2024年底,打造1个精品主题村、1个特色美食村、1条旅游风景道、1家“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培育4 家精品民宿、培养7名经营管理人才、打造80个“双微”改造提升点。

(一)“主题村”打造行动。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走好“特色路”。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创新开发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事节庆、生态康养、民俗演艺、红色旅游、运动休闲、采摘垂钓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的主题村落,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做实内容、做优业态、做长链条,培育“画家村”“摄影村”“康养村”“文创村”“非遗村”等主题品牌村,推动乡村旅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到2024年,全区打造1个精品主题村。

(二)“美食村”推选行动。注重挖掘地方乡村特色美食文化,让游客在品味乡村美食中体验乡愁记忆、传承美食故事。按照《特色美食村推选基础条件》,围绕美味、美景、美丽环境、美好感觉等方面,打造1个特色美食村,以“餐带游、餐带住、餐带购、餐带娱”等方式,系统整合“好玩、好看、好品、好吃”等旅游元素,推动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推出一批游杜集“必吃”的名菜名点名宴,一批“必进”的特色美食名店,一批“必游”的美食精品线路。

(三)“风景道”建设行动。满足自驾、自助旅游需求,加快联通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看得清、进得畅、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目标,加快推动杜集区乡村旅游风景道发展,串珠成链,打造“流动风景线”和“旅游富民线”。按照《安徽省旅游风景道认定基础条件》,开展安徽省旅游风景道创建申报工作,科学布局观景平台、服务驿站、旅游厕所等,提升风景道景观价值, 完善风景道服务功能。到 2024 年,全区打造1条乡村旅游风景道。

(四)“后备箱”示范行动。推动农林牧副渔等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就近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景点、大型超市、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等线上销售。推动线上旅行商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拓展乡村物流布点,为游客乡村购物提供便利的邮寄、快递服务。到 2024年,全区打造1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

(五)精品民宿培育行动。统筹村庄、民宿规划发展布局,有序盘活闲置农房,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古村老宅焕发生机活力。坚持标准引领,推进民宿服务质量等级评价,支持优质乡村民宿开展连锁化经营,推广民宿设计、运营管理、市场开拓等经验做法。坚持创新创意,开发培育主题客房、特色餐饮、健康养老等产品业态。坚持品牌带动,推出一批示范作用大、市场评价好、带动能力强的精品民宿。到 2024年,全区重点培育4家精品民宿。

(六)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行动。统筹各级文化和旅游、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培训项目和资源,借助“乡村旅游大讲堂”,广泛开展乡村旅游专题培训、技能培训,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教上门、网络培训、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培养乡土人才。探索建立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地方政府新型合作机制,进一步打通旅游企业和旅游专业人才交流渠道。积极引导文化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能人”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合伙人”招募和“乡创特派员”制度,培育乡村民宿管家等一批劳务品牌。到 2024年,全区培养7名乡村旅游村庄、景区、民宿、餐饮等经营管理人才。

(七)“双微”提升行动。围绕景观更精美、设施更精良、服务更精心、体验更精致、运营更精细,开展“微创意、微改造”,促进“精提升”,通过文化传承、艺术融合、创意赋能,因地制宜、见缝插针,下足“绣花”功夫。聚焦村落、田园、道路、建筑、植物、设施、夜景以及整体风貌等八大重点,推进景观提升和环境优化,打造辨识度高、文化特色明、主题形象佳的乡村门户、重要节点和主客共享空间等。到 2024 年,全区打造 80个乡村旅游“双微”改造提升点。

问:创新举措?

《杜集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共分为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4个方面。到2024年底,全区打造1个精品主题村、1个特色美食村、1条旅游风景道、1家“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培育4 家精品民宿、培养7名经营管理人才、打造80个“双微”改造提升点。推动文旅发展“思路”转化为增收致富“出路”,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实现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走上“致富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营造山水人村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旅游新画卷。

问: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间工作沟通协调,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范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二)加大政策支持。统筹利用旅游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相关项目和设施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要素保障。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积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方式,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乡村旅游发展。

(四)提升服务品质。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餐饮住宿、公共卫生、消费购物等环节指导监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五)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乡村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乡村能人设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推动规范化、公司化、市场化运作,让农民既当员工又当股东。鼓励乡村集体与专业的市场运营主体创新合作,探索资源入股、资产入股、资本入股方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六)细化目标任务。各镇(街道)、开发区和区直有关部门要细化分解乡村旅游发展年度目标任务,建立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工作责任和具体要求,对表推进。

(七)建立考评机制。各镇(街道)、开发区要通过建立监测、数据共享等方式,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综合考评机制,将“421”行动实施情况纳入乡镇目标考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