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共绘新图景——安徽担当|我省探索推广“以用定治”市场化生态修复路径,有效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眼下正值盛春,淮北市杜集区朔西湖绿树成荫,鲜花点缀,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不时有水鸟掠过,岸边一排充满现代感的民宿错落分布,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房倒屋塌、农田损毁、坑坑洼洼的采煤沉陷区。
淮北市朔西湖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峰:我们通过治理,把整个环境打造好了,变得山清水秀了,紧接着在里面植入一些项目,植入产业,把它变成了一个市民和周边城市游客的旅游打卡地。
作为安徽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践成效与典型案例之一,朔西湖治理项目总投资 20 多亿元,分三期建设。为解决资金缺口,淮北市引入社会资本,以1950万元商业流动贷款为过渡,获批13.5亿元国开行专项贷款,有力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
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经济师梁继清:淮北市累计投入了167亿元进行采煤炭区治理。按照市场化方式对朔西湖采煤炭区进行治理已经势在必行,一期治理完成以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逐渐显现。
通过生态修复带来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的还有宣城广德市邱村镇白云村。白云村曾经是一个以矿石经济为主的村庄,近年来,该村淘汰落后产能,着力修复生态。
白云村村民辜积文:以前我们这里环境比较差,现在通过美好乡村、环境整治,条件得到改善,饭后我们在这里散步休闲,妇女跳跳广场舞,感觉蛮开心的。
白云村党委委员张殿林:我们村两委在进行矿山环境整治的同时,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把白云村真正打造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
从淮北到江南,我省各地积极探索运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等“以用定治”模式,让矿山废弃地、闲置低效用地焕发新生机。省自然资源厅统计显示,我省废弃矿山共4026个、面积3.19万公顷,截至2023年底,共3215个、面积32.25万亩,治理率近八成。我省“以用定治”盘活约6.8万亩矿山废弃地,经验做法被自然资源部向全国推广。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林华:我们将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为抓手,锚定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局,推深做实12项重点任务和40项重点工程,着力构建科学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体系,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