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 随着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婴儿已全部在医院出生。婴儿出生后,不再穿“土裤子”。产妇在“月子里”忌讳到别人家的旧习农村尚有。孩子出生6天,父亲带上染红的鸡蛋、书本(示生男)或花(示生女)到外婆家报喜,外婆家把红鸡蛋分送近房并约定时间(孩子出生的第九或十二天、十六天)到婴儿家贺喜,称“送粥米”。所带礼物一为鸡蛋、红糖、米面等产妇补品,一为婴儿衣裤、小车、手镯、项圈等。婴儿家备办筵席招待贺喜的亲友,奶奶或妈妈抱出孩子让外婆家“看看”,舅父舅妈掏“见面礼”。
婴儿满月,舅舅来接,称“接挪窝”。婴儿头盖红布,持桃条儿“避邪气”,鼻梁上抹一点黑,称“打狗”;在外婆家住3日后,孩子爸爸来接回,盖红布拿桃条,鼻子上抹一道白,“黑狗来白狗走,小孩活到九十九”。孩子的奶奶出家门远迎,说是“大大接,奶奶迎,孩子活到一百还挂零”。
婴儿满月,拍照留作纪念。
婚嫁 当今社会,婚嫁习俗新老并存,形式多样。
(一)确定婚姻关系。大多数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确定婚姻关系,称为“自谈”。少数青年通过亲戚、同学、同事或朋友介绍对象,约定“见面儿”,以后自由相处,介绍人不再参与。个别青年到市里婚姻介绍所登记挂号,由婚姻介绍所斟酌搭配介绍,极少数通过报纸杂志电台“征婚”。在确定婚姻关系前后,男女青年一般会带上对象让父母看看,征求父母的意见。
(二)登记。举行结婚仪式前几个月,青年男女一般会进行婚前身体检查,再持有关证件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登记领证后法律即承认为合法夫妻,在农村,登记这天由男方请双方父母、哥嫂等聚餐,登记后,男方要给女方置办衣服饰物,给一部分钱作为“彩礼”,然后双方商定结婚的日子。
(三)举行仪式。举行婚礼的样式很多: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选择出外旅游“度蜜月”,也有单位或政府部门在特定节日组织举行“集体婚礼”,家住城镇的工作人员或其子女结婚,一般在饭店酒楼宴会厅举行简短仪式,设宴招待前来“喝喜酒”的亲朋、同事、同学等。农村青年结婚因袭旧俗在家举行,礼仪废除“过轿”、“蒙脸红”、“哭嫁”、“添胭粉”、“分大小”等旧习,一般由男方派轿车接新娘,新娘不穿红而穿白色或淡红婚纱,男方选未婚少女二人接新娘,新娘挑女友二人为伴,到新郎家去,举行简单仪式,新郎新娘并肩站立,向父母亲友鞠躬,入洞房,同学、老表闹洞房,仪式即告完毕。整个过程除喇叭奏乐外还要录像,并刻制光盘以留纪念。仪式举行后,“办大席”招待亲友,新郎新娘敬酒。
(四)回门(认亲)。结婚后,原旧习于次年正月初四新娘到娘家“回门”、新郎首次去岳父家“认亲”,现已改为结婚第二天。是日,新郎新娘带上丰厚的礼物(鸡、鱼、酒等)到女家,女家盛宴待“客”并请人“陪客”,岳父岳母给新郎“见面礼”。新郎新娘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早回,“回得晚了瞎老婆婆的眼”。
结婚第三日,农村仍有新郎新娘到坟地给已故长辈“烧喜纸”的习俗。
过生日 中年以上人群无过生日的习惯和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男女乐此不疲,儿童仿效,父母也乐于为婴幼儿过生日。是日前,邀请要好同事、同学、朋友,当日,来人带生日蛋糕或其他礼品祝贺,围坐后点燃彩色蜡烛(蜡烛支数为年龄数)遍插蛋糕上,同学朋友同唱“生日歌”祝贺,吹蜡烛,分食蛋糕,然后设宴招待来人,酒足饭饱后唱歌跳舞,尽欢而散。
过生日有的在酒店举行,有的在家举行。
贺喜 本人或子女考中大学、参军、升职等喜事,向同学朋友报喜,在约定时间,同学朋友或父母的同事、战友、朋友前来道贺。来人带数量不等的礼金或礼物以表心意,事主设酒宴招待。
此风有蔓延之势,亦有少数人依此方式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