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走进杜集 > 风俗民情

杜集方言之概况

字体大小:【    】
文章来源: 杜集区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浏览量:发布时间:2016-03-04 09:43 作者: 杜集区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

言之概况

    杜集区地处中原东部,古来属政治家、军事家角逐之地,方言带有各地的遗痕。南宋及元朝,杜集区方言受蒙古、女真等外族语言的影响,在发音和词汇方面多少留下了外族语言渗入的印迹。明初,大批晋南家庭迁民来到黄淮,全区不少姓氏家族为晋南移民,使杜集区方言又夹杂晋南方言的成分。清军入关后,满族语言不可避免地对本地方言施加影响,民俗从满语中吸收、搬套某些语汇,使区内方言更显多元化。如区内方言中“毛猴子”一词,据考证原为“麻胡子”。“麻胡子”系一麻脸胡人,面目可憎且残暴凶狠,为人所惧怕,故大人常用“毛猴子(麻胡子)来了”恐吓哭闹的小孩,沿传至今。区内方言中“格拔的(ge ba di)”有很好、较好的意思,但用任何汉字组词均无“好”的意思,由此认为“格拔的”系某外族语言“好”的音译。当地农民在耕田、耙地、打场时常哼“嘹嘹”小调,传说是怀念故土的思乡曲,颇有信天游的韵味,说明晋南语言文化渗入当地。

    1958年以来,各路“煤炭大军”云集淮北,区境属煤矿高度集中的区域,南腔北调的濡染,丰富了杜集方言的辞汇,影响当地语言的发音。

    尽管如此,杜集区方言与普通话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原因而相去不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区境方言正逐步向普通话演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