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难题,深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落地,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重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近日,杜集区人民医院袁晓梅院长率领医疗专家团队一行,实地考察了本辖区养老公寓。双方通过“边走、边看、边议”的方式,就如何打通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壁垒,进行了深入务实地探讨,并初步勾勒出合作蓝图。

现场直击:从“周边”到“床边”,医疗康复需求触手可及
考察伊始,养老公寓负责人金花院长引导医疗团队参观了老人居住区、活动中心和康复理疗室。在一位失能老人的床前,区人民医院公卫科主任周钰细致询问了老人的日常护理、用药情况及慢病管理流程。“这位老人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和压疮风险,目前的护理很用心,但如果能有专业的康复师定期介入,并建立更精细的电子健康档案,对延缓并发症会更有帮助。”经过袁晓梅院长现场观察,直接点出了当前一般养老机构在专业医疗支撑上的“短板”——生活照料有余,但精准医疗干预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床边、身边服务,瞄准老年人的关切点,破解他们的现实痛点,让康复需求触手可及。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合作中的关键“堵点”和“难点”展开热烈讨论,进行清障护航,打造医养结合特色亮点。
绿色通道如何更“通畅”? 岱北养老公寓金院长坦言,最迫切的需求是建立顺畅的急诊转运和住院优先通道。“老人突发疾病时,家属和我们最怕的就是辗转奔波和等待床位。”人民医院袁院长当场回应,可考虑设立“养老机构专属联络人”制度,实现一键呼叫、优先接待,并将养老院老人的康复期、稳定期治疗向下转介,缓解医院“压床”压力。
医疗资源如何“下沉”?针对养老院普遍面临的“缺医少药”问题,区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提出了“定期巡诊+远程医疗”的组合方案。公卫科周主任建议:“我们可以派医生每月定期来巡诊,处理常见病、调整用药方案。同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养老院的护理员可以随时将老人的心电图、伤口情况等传输给我们,实现零距离指导。”这不仅能提升效率,也能为护理员提供宝贵的在职培训。
人才短板如何“补齐”?双方一致认为,专业照护人才的培养是核心。区人民医院可发挥教学优势,为养老院的护理员提供定制化的急救技能、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培训,颁发培训证书,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职业荣誉感。养老院则可作为医学院校老年护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后备力量。
初步成果:从“探讨”到“蓝图”,勾勒医养结合示范样板
经过深入交流,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并初步拟定了合作路线图:
1.建立协作机制。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明确负责人和联络机制。形成以机构为支撑、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为基础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模式,有效破解服务落地 “最后一公里” 难题。
2.试点“三师共管”模式。尝试由医院的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康复治疗师与养老院的照护师组成团队,共同为在院老年人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加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短板领域的资源投入,提升养老机构 “医” 的能力与医疗机构 “养” 的水平,破解结构性失衡。
3.开通信息平台。优先搭建安全的数据交换通道,依托现有服务平台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信息共享,在医养结合机构内部打通老年人健康档案与照护记录,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老年人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
4.规划联合培训。制定首期护理员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围绕老年人需求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全链条培训,将于近期启动。

一审:周 钰
二审:蒋尉尉
三审:袁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