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杜集区“语润新芽”计划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字体大小:【    】
文章来源: 团区委浏览量:发布时间:2025-08-06 09:2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爱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杜集区以“语言赋能成长,关爱守护未来”为目标,于2025年7月9日启动“语润新芽”关爱留守儿童计划。项目聚焦留守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需求,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模式,整合教育、法院、检察院、妇联等多方资源,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关爱活动。

精准摸排,夯实关爱服务基础

项目启动初期,为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底数及需求,杜集区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摸排机制,联合教育局、民政局、妇联等职能部门,对全区留守儿童开展全覆盖、动态化排查。通过“学校登记+社区走访+民政数据比对”方式,重点核查留守儿童姓名、年龄、监护人信息、父母务工地点、联系方式、语言能力及心理需求等,建立困境青少年台账。

多维聚力,打造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项目以“精准招募、分类赋能”为导向,构建“社会力量+专业教师+青年学子”三位一体的志愿者网络。宣传动员广覆盖。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微信公众号、本地媒体),吸引退休教师、文化工作者、语言爱好者等社会人士参与,累计招募志愿者60余人,覆盖语言教育、心理辅导、文化活动等多领域。教师队伍强支撑。联合区教育局,动员全区中小学语文教师、骨干班主任加入。目前,教师志愿者26人,依托其教学经验与学情熟悉度,重点开展普通话矫正、阅读写作等基础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贴合留守儿童学习需求。高校学子添活力。积极对接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三下乡”团队及暑期“返家乡”大学生,招募语言类、教育类专业学生23人。

系统培训,提升语言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留守儿童语言能力薄弱问题,在南山村、梧桐村等5个留守儿童较多村居设置站点,开发“基础表达+情感沟通+文化传承”三级课程体系。基础表达课通过绕口令、绘本朗读、情景对话等形式,训练儿童的发音清晰度、词汇运用与逻辑表达能力;情感沟通课设置“我想对你说”“情绪小剧场”等互动环节,引导儿童学习用语言表达需求、分享感受;文化传承课结合淮北本土文化,开展“方言里的家乡”“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课堂50余场次,覆盖留守儿童200余人。

为帮助留守儿童将语言能力转化为社会适应力,项目搭建多元实践场景,选拔留守儿童参与讲解员培训,通过“学解说词-模拟演练-实地讲解”的流程,让儿童在讲解过程中锻炼胆量、提升表达自信;开展“社区小喇叭”志愿服务,组织儿童担任“小喇叭播报员”,参与村(社区)安全宣传、文明劝导等活动;举办“我的成长故事”分享会,每周举办1次故事分享活动,邀请儿童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由志愿者与家长共同倾听、点评,增强自我认同感。

多元延伸,构建“全链条”关爱体系

以语言课程为纽带,延伸开展艺术启蒙、非遗传承、青春自护、科普实践等系列活动。“语言+艺术”,激发兴趣潜能。针对困难青少年,开设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结合青少年兴趣分班教学。“文化+传承”,厚植乡土情怀。开展扎染、漆扇、剪纸等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依托梧桐非遗小院开设“非遗小课堂”,教孩子们用传统技法制作扎染手帕、漆扇等,感受非遗魅力。“自护+法治”,筑牢成长防线。联合区科协开展“童心实验室”活动,通过“风力小车”“电磁引力”等趣味实验,激发科学兴趣;联合检察院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宣传,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增强法律意识;联合法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扮演“审判员”“书记员”等角色,沉浸式学习法律知识。“家访+帮扶”,传递温暖力量。组织“青春护苗队”对重点青少年家庭(父母均外出、监护缺失)开展入户走访,累计走访60余户,通过“拉家常”了解生活困难,赠送学习用品,为留守儿童举办集体生日会。

一审 | 张雨晴

二审 | 张明哲

三审 | 闫小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